巴以沖突大規模升級一個多月以來,和平的曙光仍未出現。11月13日,以色列第一夫人米歇爾·赫爾佐格透露,其子作為以色列地面行動部隊一員已在戰斗中失聯。
隨著雙方沖突呈現出長期化的苗頭,以色列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和中東地區的重要節點,軍事沖突對該國的影響正通過全球貿易網絡和大宗商品市場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沖擊。
芯片、化肥、藥品:以色列沖擊全球供應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統計,以色列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電子元器件、貴金屬、醫藥品、機械制品、化工產品等。這其中全球可替代性較弱的芯片、鉀肥和藥品等以色列強勢產業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最大。

擁有近200家芯片企業和30余個芯片研發中心的以色列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英特爾、英偉達、蘋果、三星、谷歌、博世在內的幾乎所有芯片大廠均在以色列設立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
作為以色列雇傭員工數量最多的私人部門,英特爾擁有1.28萬名以色列員工,并在海法市設有研發中心,在迦特鎮運營著一座7納米級的Fab 28芯片工廠,另一座5納米級的Fab 38芯片工廠也正在建設中。
此外,被英特爾收購的以色列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也是該細分領域內的三大供應商之一。另一家同樣被英特爾收購的以色列芯片代工企業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則擁有5萬片圓晶的月產能,為全球第七大圓晶代工廠,主要聚焦于提供模擬和混合信號半導體組件。
英特爾在2022年為以色列貢獻了87億美元的出口額,相當于以色列GDP的1.75%。其中英特爾研發中心所在的海法市距離黎巴嫩邊境僅40分鐘車程,以色列國防軍與黎巴嫩真主黨自沖突升級以來一直在邊境地帶進行交火。而Fab 28芯片工廠所在的迦特鎮更是距離加沙地帶僅30分鐘車程。
Mobileye與高塔半導體對于歐洲汽車產業鏈至關重要,尤其是與Mobileye曾經達成深度合作的寶馬集團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可能面臨停工停產的窘境。
除英特爾以外,借助人工智能風口實現彎道超車的英偉達也在以色列設立了除美國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該公司在以色列近3300名的雇員相當于全球員工數量的12%。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此前在一份內部郵件中就提及,已有近400名以色列員工被征召入伍。此前被哈馬斯綁架為人質的Avinatan Or就被證實為英偉達員工。原定于10月15日開幕、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舉行的人工智能峰會也被主辦方英偉達宣布取消。
在半導體之外,以色列也是全球鉀肥出口大國。尤其是擁有死海礦產和內蓋夫沙漠磷礦石獨家開采權的以色列化工集團是世界第六大鉀肥生產商,也是泛歐洲區域內的第二大鉀肥生產商和第一大磷肥生產商。
以色列全國則擁有約400萬噸的鉀肥年產能,相當于全球鉀肥市場的8%,若將區域內的另一家鉀肥巨頭約旦鉀肥公司納入計算,則該區域650萬噸的鉀肥年產能占到了全球12%的產能,足以對全球化肥市場造成巨大沖擊。
此外,以色列也是全球最重要的仿制藥生產國之一,年出口規模近20億美元。該國的梯瓦制藥就是全球最大仿制藥制造商。
全球貿易成本正迅速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巴以沖突正在進一步侵蝕本已十分脆弱的全球供應鏈,正如國際貿易組織總干事伊維拉所指出的,“全球的不確定性已經限制了貿易增長,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突然爆發的戰爭將加劇這一情況”,但是全球供應鏈預計并不會出現新冠疫情期間斷裂的極端情況。
一方面,以色列較小的經濟體量對全球市場沖擊有限。即便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半導體在全球芯片市場的銷售份額占比也僅為3%。加拿大豐業銀行分析師Ben Isaacson此前的報告顯示,即便鉀肥出口樞紐阿什杜德港受到影響,也僅威脅全球3%的鉀肥供應。S&P Global的數據也顯示,以色列藥品僅占美國藥品總進口量的1.1%和歐盟藥品總進口量的0.8%。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期間被西方各國擺上政治議題的供應鏈重塑問題,也確實對緩沖巴以沖突帶來的影響起到了部分作用。例如2023年至今以色列供應商占歐盟芯片處理器總進口的14%,但在《歐盟芯片法案》的推動下,歐盟境內的企業在過去兩年內均增加了庫存量并多元化供應鏈。以本應受到Mobileye供應沖擊的寶馬為例,該集團已經將新一代自動駕駛系統合作伙伴選為高通,擺脫了對Mobileye的單方面依賴。至于寶馬其他車規級芯片供應,該集團早在2021年底就引入了德國本土企業Inova Semiconductors和在德國設廠的格芯作為新芯片供應商。
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供應鏈斷裂問題引發的全球需求不振,更成為了平衡此次供應鏈波動的積極因素之一。例如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之后,這兩大化肥生產大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短暫缺位一度使得全球各種化肥價格飆升,尿素價格甚至一度突破1000美元/噸。受價格波動影響,全球鉀肥需求當年下跌7%,荷蘭Rabobank預計今年增長3%,且在2025年之前無法恢復至俄烏沖突前水平。隨著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鉀肥出口恢復,東歐產能填補以色列的缺口已足夠富余。
不過,巴以沖突并未撕裂全球供應鏈并不代表供應鏈未受到影響。
即便以色列的鉀肥出口樞紐阿什杜德港和特拉維夫的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并未關停,但貿易成本正在迅速上升卻無法避免。
其中距離加沙地帶邊境僅10公里的阿什凱隆港在10月10日就遭到了哈馬斯導彈襲擊,在短暫關停之后該港的吞吐量急劇下降,目前僅有約20艘船只停靠該港。至于更為重要的阿什杜德港,也面臨著航運成本劇增的挑戰。
以色列海岸線的貿易風險由來已久,并被保險公司長期劃定為高風險區域,航運公司均需要額外繳納戰爭險保費。考慮到巴以沖突升級的規模和性質,保險市場預計費率將大幅上漲。
自沖突大規模升級以來,保險的額外溢價已經增加了十倍有余,達到船舶價值的0.15-0.2%左右,而今年早些時候的溢價還僅為船舶價值的0.0125%。目前在阿什杜德港停靠著的船只包括巴拿馬型至Feedermax型的集裝箱船以及巴拿馬型散貨船,其中最高報價估計達2000元美元。值得一提的是,4萬噸級的m/v ROJEN號散貨船目前也在阿什杜德港,該船曾在俄烏沖突期間于烏克蘭切爾諾莫斯克港被俄軍扣留,后在黑海糧食協議框架下被釋放。
另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則是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FPSO)ENERGEAN POWER號。該船距離海岸線90公里,雖較為遠離加沙地帶,但考慮到該船的戰略重要性,其保額高達10億美元。
此外根據慣例,航運公司有權利對所有滯留在港口的出境箱和入境箱收取滯期費。雖然地中海航運和馬士基兩大巨頭已宣布取消滯期費至11月8日,但以以色列貨運公司Zim為代表的部分運輸公司開始收取每標準集裝箱50至100美元的戰爭險附加費。
被擱置的印歐經濟走廊夢
巴以沖突除了在技術層面加劇了全球貿易的成本之外,也被外界視為加速去全球化趨勢的潛在的新風險。例如富國銀行的國際經濟學家Brendan McKenna就表示,巴以沖突可能成為去全球化的又一個催化劑,盡管其程度仍難以確定。
McKenna認為,如果中東局勢進一步升級,可能會導致中東地區以及其他一些主要經濟體之間出現更大的分裂。例如明確支持以色列的美國與其他大國存在的分歧可能進一步加深。

巴以沖突在國際貿易層面的一個重要犧牲者是印度。
作為2023年G20印度主場外交的主要成果之一,印度、美國、阿聯酋、沙特阿拉伯、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歐盟政府在9月的G20期間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就設立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EC)達成一致。該經濟走廊旨在通過促進亞洲、波斯灣和歐洲之間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來促進經濟發展,但普遍被視為美國和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
由于規劃中將以色列海法港列為了印度產品進入歐洲的關鍵節點,因此也被視為各方企圖挑戰蘇伊士運河貿易地位的一次嘗試。
印度總理莫迪曾將IMEEC描述為“未來百年內世界貿易的基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表示“這個歷史上最大的合作項目將改變以色列和中東的面貌,并造福全世界”。
考慮到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均為IMEEC成員國,隨著以色列目前加大在加沙地帶的攻勢,這兩個中東國家幾無可能在如今這個時間節點與以色列開展項目合作,這也意味著IMEEC短期內將陷入停滯。
正如印度HDFC銀行高級經濟學家Mayank Jha所說,“每當考慮這種規模的項目時,都要考慮到中東緊張局勢,我確信它會被推遲,并會產生一些影響。”印度BR Ambedkar經濟學院的NR Bhanumurthy也認為,經濟走廊的成功取決于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之間關系的改善,但隨著特拉維夫和加沙方面的沖突升級,這一項目的未來將很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