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中職生“逆襲”碩博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今年也不例外。
近日,各大高校考研成績陸續放榜,一批中職生成功“上岸”的勵志經歷被媒體爭相報道。比如用十年完成專升本到碩士“三級跳”的高天賜;還有從中職到哈爾濱工程大學AI專業博士的戴棟晨。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于用11年時間,一路從職高到麻省理工博士的周信靜。去年12月,該消息一出,“專科的風還是吹到了麻省理工”登上社交媒體熱搜第一,引發眾議。
在這類敘事故事中,“逆襲”是最常被人提及的詞,其背后依附的社會觀念依然是“專科比本科低一等”。事實上,隨著職業教育逐漸建設成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從專科到博士將與從本科到博士一樣,成為受教育者正常的學業發展規劃。
這些曾在高考“獨木橋”上失意的職高生,之所以能一路考上碩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國家提供的專升本升學路徑是重要砝碼。
專升本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開始僅限于師范領域。直到九十年代,才逐漸向其余專業方向拓展。隨著1998年大學擴招,專升本進入飛速發展時期,錄取比例不斷增加。但過高比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通過高考進入本科院校的學生入學數量,與普及高等教育初衷相違背。
2006年,教育部和發改委出臺規定,各地普通專升本教育的招生規模要嚴格控制在當年省屬高校高職(專科)應屆畢業生的5%以內,并規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獨立學院和民辦院校原則上不舉辦普通專升本教育。
去年,一些公辦本科院校還出現專升本減招或停招的現象,社會輿論質疑“專升本的生源質量不如普通高考招收的學生質量”,出現“專升本進名校,對以高分入名校的學生不公平”等言論,也引發關于“專升本涼了嗎”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熊丙奇對界面教育表示,社會之所以對專升本的高職專科存在偏見,這有以下兩方面因素。
一是職業教育本身的地位不高,而社會又存在以教育、學校身份論人才的唯學歷論觀念。二是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未得到社會充分認可。
據熊丙奇介紹,美國很多社區學院和名校簽有轉學協議,社區學院的學生進入名校以后,不會被歧視,這是因為社區學院的課程教學質量把關很嚴,社區學院的課程學分與綜合性院校的課程學分是互認的。
為此,要消除對高職專科院校學生的偏見,提升職業教育地位、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是關鍵。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職業院校應該推進‘寬進嚴出’,讓職教的技能課程學分,與普通教育的課程學分有同樣的含金量。”熊丙奇稱。
而從長遠看,“專升本涼了嗎”的說法也站不住腳。
據教育部數據,2022年全國專升本的比例已達20%,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將力爭讓更多的職業學校畢業生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本科教育。”
在熊丙奇看來,專升本的規模會持續擴大,但高職院校不能由此以專升本為目標辦學,這會偏離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定位,也會影響到對職教學生進行高質量的技能教育,從而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對高職學生專升本的偏見。
“他們即便升本獲得本科學歷,還會被用人單位審視高職專科這一第一學歷,這將不利于優化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定位。”熊丙奇稱。
從具體實踐上,近日廣東在五所中職學校進行綜合高中試點的做法,在行業看來,就是對“職普融通”的一種有益探索。
綜合高中學生具有普高學籍;高一的課程既有高考的九個科目,又有職業課程;高二學生可按照自身興趣,自由選擇是保留普高學籍還是轉為中職學籍,未來可以走上不同的升學道路,也能緩解社會和家長存在的中考分流焦慮。
熊丙奇認為,綜合高中能否舉辦成功,取決于兩點。其一,對技職課程的投入,要按照高質量、高標準要求加強技職課程建設,提高吸引力;其二,拓寬選擇技職課程學生的出路與升學選擇,要建立起與綜合高中辦學相協調的職教高考制度,以及推進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職普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