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滕泰(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近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生效,這是中國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一件大事。這部法律抓住了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改善的訴求和痛點,給出了法治化的解決方案。只有以此為起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評價方法,才能突破原有“指標排名困局”,加快形成營商環境建設新范式。
實踐已經證明,影響各類經營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發展信心的,固然有企業注冊、施工許可、通關效率等營商便利度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公平競爭、市場準入、要素獲得等更深層次“頑疾”能否得到有效改善;“跨地域趨利性執法”、以罰代管、頻繁檢查等不規范的司法行政現象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包括知識產權、企業聲譽、企業家個人名譽在內的各種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只有充分地調查研究,充分了解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的真實訴求,抓住當前中國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真正優化營商環境。
有效推進營商環境建設,首先要能夠找準民營企業需求痛點。例如,營商環境評價能否借鑒《民營經濟促進法》,將“行政干預”“賬款清欠”等直擊企業最敏感的痛點列入評價指標?能否用“維權成本”等指標,反映民營企業最頭疼的訴訟周期長、執行難問題?能否將“罰沒收入占比”作為地方營商環境的反向指標?
新的營商環境評價方法,也要能夠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需求,支持創新。營商環境評價不僅要看政務服務大廳的辦事效率,更要評估風險投資等創新要素的豐沛程度;不僅要統計企業注冊數量,更要衡量創新創業的“氛圍”濃度,不僅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要建立企業權益保護的法治屏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出孕育顛覆性創新的沃土,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如果能夠以《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實情況為依據,通過調查報告發現問題,用正反兩個方面的經典案例推廣等更加具體的形式呈現評價結果,就會更加有效地擺脫舊方法帶來的“排名困局”,推動地方政府聚焦企業真實問題的解決成效。例如在評價行政執法環境時,不僅給出分數排名,更詳細說明某地通過執法信息共享,讓檢查次數減少40%,或是某地因聯合執法改革,使民營企業合規成本下降15%。這樣的評價結果和呈現方式,能讓地方政府更清楚“該往哪里改”,而不是“如何刷分數”。
面對民營企業的迫切需要,營商環境評價和建設要能夠把基層優化營商環境的“土辦法”變成“金標準”。當前,各地已經出現的很多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例如上海首創“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服務原則,現已推廣為多地政府服務企業的共同公約。當評價指標能準確反映企業最真實的感受——檢查次數有沒有真減少、執法隨意性有沒有真遏制、跨省經營有沒有真便利——這樣的體系才能真正推動改革深化,讓好政策從局部探索變成普惠制度。
《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改革開放以來符合時代要求、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政策和做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這部法律付諸實施,自然應當成為中國營商環境建設的新起點:只有從國情實踐和民營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不追求排名的虛面子,徹底告別形式主義,科學地設計衡量方法、評價指標和呈現方式,持續衡量、評估各種外部條件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以《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和落實為起點,不斷主動提升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才能真正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信心,推動中國經濟復蘇繁榮。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