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賈璐
界面新聞編輯 | 崔宇
【編者按】為了更全面、更及時、更精確地反映電動載人汽車出口狀況,2025年3月起,界面新聞/界面智庫和瀚聞資訊聯合推出《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出海月報》。《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出海月報》旨在呈現全國及各省電動載人汽車出口金額、出口數量和出口目的地等指標的月度變化趨勢,以期為政府、企業和投資者等提供決策參考。我們將于每月27日左右發布相關月報。
根據界面智庫和瀚聞資訊統計,2025年4月,中國電動載人汽車貿易呈現"外熱內冷"的鮮明特征。在進口端,電動載人汽車進口量與進口額同比均出現明顯回落;而出口市場則逆勢走強,憑借技術創新和多元化市場布局,實現出口量與出口額環比、同比雙增長。盡管面臨全球貿易環境趨緊、關稅壁壘高企等挑戰,中國電動載人汽車的國際競爭優勢持續凸顯。
從細分市場來看,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呈現差異化發展特征。4月,乘用車領域繼續展現出"以價換量"的競爭態勢,三大技術路線(純電、插混及非插混)均價同比降幅均超14%,價格下行策略有效刺激了需求,推動乘用車出口量同比增長37.58%。客車市場則呈現技術路線分化的格局:純電動客車出口量同比飆升148.22%,規模化優勢帶動成本下降,使其成為出口主力;混合動力客車雖出口量驟減,但技術升級推動產品向高端化發展。當前,兩類客車均需應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帶來的價格體系重塑挑戰,包括原材料成本波動和海外政策調整等因素。這種結構性調整預示著行業正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逐步轉向價值與規模并重的發展新階段。
一、4月電動載人汽車出口額逆勢大增,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1-4月,中國電動載人汽車貿易呈現穩健增長態勢,累計進出口總額達184.57億美元,同比增長3.98%。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表現成為亮點:累計出口金額174.65億美元,同比增長9.49%;出口數量達95.76萬輛,同比大幅增長34.49%。
從分月數據來看,4月市場活力顯著回升。當月出口總額達58.38億美元,環比激增38.36%,同比增長20.61%,實現環比同比雙增長態勢;出口數量攀升至30.80萬輛,環比增長27.32%,同比增長37.79%。不過,4月出口平均單價為18957.29美元,環比增長8.67%,同比下降12.47%。
在產品結構層面,4月出口呈現顯著分化特征。乘用車占據主導地位,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分別占電動載人汽車市場總量的99.52%和95.66%;出口金額達55.84億美元,同比增長18.33%;出口數量為30.65萬輛,同比增長37.58%。細分車型中,純電乘用車、插電混合動力乘用車和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均呈現均價下滑的態勢,4月三類車型均價分別為17898.74美元、19993.88美元和15625.52美元,同比降幅分別為14.45%、15.91%和17.30%。
4月客車出口數量為1469輛,同比增長102.62%,環比下降8.98%;出口金額為2.54億美元,同比增長108.64%,環比增長100.30%。其中,純電動客車4月出口數量達1467輛,同比增長148.22%,環比下降8.83%,均價為172839.95美元,同比下降5.39%。混合動力客車4月僅出口2輛,同比下降98.51%,環比下降60.00%。
二、電動載人汽車出口來源地洗牌加劇,4月上海躍居出口榜首
1-4月,全國各省級行政區對全球出口電動載人汽車最多的是上海市,累計為36.54億美元,同比下降29.83%;其次是陜西省,累計為2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03.48%;第三是江蘇省,累計為19.98億美元,同比增長99.92%。1-4月,TOP10來源地出口金額合計為151.67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86.84%。受國際貿易摩擦加劇與關稅壁壘持續升級影響,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出口格局正呈現顯著變化。
與3月相比,4月TOP10來源地格局迎來重塑。上海躍居出口榜首,陜西、江蘇緊隨其后。湖南、福建躋身前十行列,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此前位列前十的四川、重慶則未能延續此前的出口優勢。
4月,全國各省級行政區對全球出口電動載人汽車同比增速最高TOP5省份分別是甘肅、云南、河南、安徽和山東;最低TOP5省份分別是黑龍江、遼寧、河北、湖北和貴州。數據顯示,全國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增速呈現兩極分化現象,10個省份出現負增長。
三、出口格局動態調整:歐美傳統市場下滑,東南亞新興力量崛起
1-4月,中國對全球電動載人汽車出口貿易額最高的目的地是比利時,為19.52億美元,同比下降20.92%;其次是英國,為14.72億美元,同比下降22.27%;第三是巴西,為11.67億美元,同比下降36.51%。TOP10目的地合計為100.63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7.62%。與1-3月相比,1-4月,TOP10目的地新進入的國家/地區是印度尼西亞,而退出的國家是土耳其。
4月,中國對全球出口電動載人汽車同比增速最高的TOP5目的地分別是斯里蘭卡、安哥拉、厄瓜多爾、伊拉克和立陶宛。對91個國家/地區的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實現正增長、對41個國家/地區的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實現負增長。
從目的地所屬大洲來看,4月,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出口至151個國家/地區,其中亞洲國家/地區占45個,貿易總額達到21.05億美元,同比增長67.56%;而出口金額同比增速最快的大洲為非洲,同比增長107.16%,非洲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凸顯中國電動車企在新興市場的開拓成效。
四、政策壓力趨緩、出口韌性增強:中國電動載人汽車行業加速全球化布局
4月以來,中國電動載人汽車行業的海外政策壓力有所緩解。4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與中國就電動汽車關稅問題達成共識,雙方同意通過“設定最低價格”的方式,換取歐盟取消原定于2024年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的關稅。與此同時,中美經貿關系也呈現緩和跡象——5月12日,兩國發布聯合聲明,承諾在2025年5月14日前調整關稅措施,其中美國將暫停對中國商品(含港澳地區)24%的關稅(為期90天),并取消部分行政令加征的關稅,僅保留10%的額外稅率。
盡管國際貿易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中國電動載人汽車行業的全球化步伐卻持續加速。數據顯示,2025年1-4月,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已覆蓋全球17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30個市場的累計出口額突破1億美元。尤為亮眼的是,新興市場成為增長引擎: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出口增速連續數月保持在50%以上,而非洲市場更在4月實現同比107.16%的爆發式增長,成為最具潛力的增量市場。
面對貿易摩擦,中國電動載人汽車企業正通過多元化市場布局、本地化生產和深度技術合作加速全球化進程。比亞迪在羅馬尼亞推出多款新能源車型,并在匈牙利設立歐洲總部和研發中心;極氪向荷蘭、挪威和瑞典交付極氪7X,同時評估私有化方案以優化資本結構;嵐圖汽車進軍阿聯酋市場,開設旗艦店并推出高端車型。長城汽車與巴西合作建設工廠和研發基地,長安汽車泰國羅勇工廠投產深藍S05,奇瑞計劃在英國設廠并成立智能科技公司強化研發。上汽集團啟用全球最大滾裝船提升物流效率,而特斯拉則反向依賴中國供應鏈生產電動卡車。寧德時代與本田深化電池技術合作,吉利成立醇氫電動商用車公司并實現利潤大漲,極氪連續三季度盈利展現財務韌性。通過市場分散化、本地化投資、技術自主和供應鏈優化,中國車企正從單純的產品出口轉向全產業鏈出海,有效應對貿易壁壘,增強全球競爭力。
[編制說明]
- 報告定義的電動載人汽車涵蓋兩大主要類別:客車和乘用車。其中,客車包括10座及以上的純電動客車和混合動力客車;乘用車包括純電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以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
- 在統計出口目的地所屬大洲時,俄羅斯被歸類為歐洲,土耳其被歸類為亞洲。
- 數據來源為瀚聞資訊,由界面智庫分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