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的意見》】5月29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的意見》,到2027年,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制度基本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更加健全,資源環境要素交易市場更加活躍、價格形成機制更加健全,推動資源環境要素暢通流動、高效配置,充分釋放市場潛力,對實現相關資源環境目標的支撐作用有效增強。意見從完善資源環境要素配額分配制度、優化資源環境要素交易范圍、健全資源環境要素交易制度、加強資源環境要素交易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作出部署,完善資源環境要素交易市場,促進資源環境要素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機會前瞻】
5月29日,環保行業迎政策利好,中辦、國辦印發印發《關于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27年建立健全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等交易制度,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推動要素高效配置與綠色轉型。政策的出臺,既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重大機遇,也將加速環保行業的格局重塑。
《意見》以 “有效市場+有為政府” 為原則,從配額分配、交易范圍、制度建設、基礎能力四個維度構建改革框架。在配額分配環節,提出優化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探索用水權有償出讓,推動排污權初始有償分配。這一設計旨在通過價格信號引導企業減排,例如新增工業用水需通過市場有償取得,倒逼高耗水企業升級節水技術。
交易范圍方面,《意見》提出穩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并探索跨流域用水權、排污權交易。以碳排放權為例,當前全國碳市場僅覆蓋發電行業,未來有望納入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領域,交易主體從控排企業擴展至金融機構,推動碳期貨、碳期權等金融衍生品發展。這種 “從區域到全國、從單一到多元” 的擴展路徑,將顯著提升市場流動性。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額超109億元,但換手率不足歐盟碳市場的十分之一,交易活躍度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在制度建設上,《意見》要求將資源環境要素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建立儲備調節機制,并強化價格監測與市場監管。同時,統一登記公示排污權、用水權擔保業務,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參與門檻,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產品創新。
當前,我國環保產業規模已突破3萬億元,但長期存在市場分割、低價競爭等問題,2024年危險廢物處置行業甚至出現產能利用率不足10%的困境。市場化配置體系的建立,有望重塑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