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鈞
在近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山東1400萬民營經營主體迎來了最解渴的財政甘霖——
山東省財政廳宣布支持民營經濟的最新動作:三年預計財政直接投入360億元以上,帶動金融及社會投資2萬億元以上。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山東民營經濟主體占全省經營主體99%,超過1440萬民營經營主體貢獻了全省GDP的51.7%。然而,融資難、轉型慢、創新弱等問題始終制約著企業躍升的步伐。
而6月9日,山東《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財政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的正式亮相,以10個方面、50條具體措施,讓山東民營經濟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迎來了最強力的政策供給。
真金白銀,破解民營經濟“成長煩惱”
山東此次出臺的50條財政政策并非“撒胡椒面”式的普惠支持,而是直擊痛點、對癥開方的精準施策。
省財政廳用“準”“真”“實”“系統”四個關鍵詞概括政策亮點。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但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讓許多民營企業望而卻步。山東此次政策直擊創新痛點,開出多劑“猛藥”,研發創新獲得空前支持。
《若干政策》明確:對企業的研發投入最高補助500萬元;對完成創新藥臨床試驗的企業,每年最高支持可達1億元。對集成電路領域企業,按研發投入的10%給予補助,單個企業年度最高500萬元。
知識產權保護這一民企“心頭之憂”也被納入政策視野。對企業投保知識產權保護綜合保險的,最高補貼50萬元;對屬于高價值專利或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保險,補貼比例再上浮10%
山東工業基礎雄厚,規上工業增加值穩居全國前列,但數字化轉型仍是許多企業的短板。
此次數字化轉型迎來專項激勵。《若干政策》中實施“算力券”獎補,對購買或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成果顯著的民營企業,按合同金額最高5%的比例獎補。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最高可獲1000萬元一次性獎補。
產業升級有了強力后盾。對重大工業技改項目,省級最高貼息2000萬元;每年擇優支持不少于200個服務業重點項目,其中民營企業參與申報比例**不低于50%。
這些政策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支持體系,覆蓋了民營企業從初創孵化到發展壯大的全生命周期。
破冰融資高山,清除發展路障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攔路虎”。受國際國內多重因素影響,當前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現金流緊張,融資需求較大。
山東此次推出的政策直面這一核心痛點,從三方面破解融資困局:拓寬投入渠道、強化融資增信、降低融資成本。
在拓寬渠道方面,在拓寬渠道方面,提高政府引導基金出資比例,省級引導基金對天使基金出資比例上限提高至40%,省市縣共同出資比例上限放寬至60%。基金增值收益可全部讓渡給其他出資人和基金管理機構,引導更多基金投向初創民營。
引人注目的是,“魯貿貸”融資業務明確:對中小微外貿企業貸款本金損失,省財政最高分擔90%。
融資增信創新令人矚目。實施供應鏈融資獎勵,加快核心企業信用向中小微企業傳導,盤活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推行“政采貸”,支持中標中小企業以政府采購合同為信用擔保獲得融資。
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更加多元。實施“技改專項貸”貼息、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科技成果轉化貸款貼息等措施。對“三首”綜合保險,最高給予500萬元保費補貼。
針對拖欠賬款這一頑疾,政策強化源頭防控:未納入預算的政府支出事項不得實施,機關事業單位不得要求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條件。這一硬性約束為民營企業資金周轉提供了制度保障。
雪中送炭與添柴加薪并舉
據山東發布消息,“既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又添柴加薪,促創新提升。”山東省財政廳在政策解讀中如此定位50條財政政策。這一表述揭示了山東支持民營經濟的雙重邏輯。
在“雪中送炭”方面,政策直面民營企業的現實困境。融資支持、賬款清欠、成本降低等措施瞄準企業生存發展的迫切需求。
在“添柴加薪”方面,政策著眼長遠發展。科技創新支持、數字化轉型激勵、人才引進培育等舉措為企業注入持續創新動力。
政策生命力在于落實。山東將立即啟動配套細則制定,通過“直達快享”改革讓資金精準直達企業,開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貢獻獎評選表彰,用“看不見的手”推送“看得見的紅利”。
山東將營商環境視為“永不竣工的工程”,這一理念貫穿50條政策始終。政策不再是短期刺激,而是構建常態長效的支持體系,讓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山東此次政策出臺時機頗有深意。今年5月20日,我國第一部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山東的50條財政政策正是對中央戰略部署的堅定回應與精準落地。
隨著360億元財政資金和2萬億元社會資本涌入實體經濟血脈,齊魯大地上,民營企業家們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當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各司其職,政策保障消除后顧之憂,真金白銀灌溉創新沃土,民營經濟的磅礴內生動能正在這片熱土上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