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在剛剛落幕的SNEC展會上,光伏技術之爭依舊是焦點。新一代技術TOPCon和BC兩大陣營的頭部企業,均推出了高功率新品。
TOPCon龍頭晶科能源(688223.SH)在此次展會上,聯合鑒衡認證中心、TüV NORD集團等第三方機構,共同發布《TOPCon技術及Tiger Neo 3.0商業方案白皮書》。該公司同步推出Tiger Neo 3.0組件,稱其功率可達670 W,組件效率24.8%,雙面率85%。
晶科能源CTO金浩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預計,到今年年底,晶科能源40%-50%的光伏組件產能將升級至640-650 W。
金浩稱,今年四季度,Tiger Neo 3.0產品會逐步出貨,年底出貨占比約達公司總出貨量的20%左右,明年占比逐步上升到50%,甚至更高水平。
金浩認為,在分布式及部分高端建筑領域,TOPCon產品的適應性弱于BC,但對于大型集中式電站而言,TOPCon優勢明顯,且當前BC的雙面率仍較TOPCon低10-15%。
光伏組件雙面率是發電效率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光伏組件兩面都能夠發電的能力與總面積之比。
作為BC陣營的領頭羊,隆基綠能(601012.SH)在此次展會上推出了全新技術HIBC,融合了異質結(HJT)和BC技術的特點。工該公司稱,HIBC技術實現功率700 W+,量產組件效率逼近26%。
目前,隆基已經建成一條500 MW的HIBC中試線,下一步計劃建設規模GW級量產線。
隆基綠能認為,PERC時代時的組件效率在22%+,TOPCon將效率帶至23%+,24%+的組件量產效率大門則是BC叩開的。
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隆基綠能中央研究院研究一院負責人童洪波對TOPCon產品宣揚的高功率有著另外的理解。
“去年底就聽說TOPCon組件功率可達670 W。隆基在進行技術路線分析后,認為該技術達到這一功率的路徑并不清晰。”他指出,在結合半片鈍化、背面Poly減薄以及0BB技術下,TOPCon組件功率只能做到630-635 W左右。
“在此基礎上功率再提升,勢必要走向BC的方向。”童洪波稱。
今年SNEC展會,BC技術的聲量漸長。界面新聞注意到,多數頭部企業在展臺上放置了BC技術相關產品,證明其擁有技術儲備,但大部分企業對于是否大規模量產持謹慎觀望態度。
當前,只有隆基綠能、愛旭股份、TCL中環明確大規模押注BC技術路線,它們近兩年發展重點是擴大BC生態圈。
帝爾激光(300776.SZ)董事長李志剛表示,光伏行業發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行業主體普遍處于各自為戰的零和博弈狀態,供應鏈依賴規模野蠻擴張,導致嚴重的同質化內卷,行業秩序紊亂。光伏本是需要長期發展的產業,若生態缺乏可持續支撐,發展將難以為繼。
第二階段即當前,在BC技術的推廣中,行業嘗試通過深度協作重構生態,思考如何保障技術紅利的持續性,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通過約定在較長時間內對創新技術實施保護,不向第三方分享核心工藝,以此引導行業向有序競爭轉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
對于目前的光伏電池技術之爭,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對界面新聞等媒體分析稱,電池性能主要取決于光學性能和電學性能。
從光學性能優化方面考慮,BC產品正面沒有柵線,是最優選;從電學性能優化方面看,鈍化技術是核心,HJT和TOPCon在這方面脫穎而出,非常靠近理論的極限。
“展望未來,光學性能和電學性能優選的結合,是單結晶硅電池的終極技術。”沈文忠稱。
更長遠看,沈文忠更推崇疊層技術,“光伏產品如果要突破40%的效率,只能靠疊層,目前找不到更好的路線。”光伏疊層技術主要指晶硅技術和鈣鈦礦技術的疊加。
當下,晶硅電池距離極限效率越來越近,業內觀點普遍認為,下一代技術將是“晶硅+鈣鈦礦疊層”。
隆基綠能創始人、CTO李振國認為,晶硅電池的終極技術一定是與BC的結合。疊層技術開始冒頭,但它還面臨很大的挑戰,比如,如何保證其穩定生產和性能。相對而言,BC將是現階段的高峰。
“企業爭TOPCon好還是BC好,或是HJT好,沒有任何意義。這三個N型技術都是伯仲之間,在不同場景都不同的優勢,這些爭論會進一步誤導行業出現一些過度投資。未來鈣鈦礦疊層電池的來臨,才是技術創新進入到新階段的關鍵。”SNEC展會期間,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也作出表示。
相較于上述兩家龍頭在單結晶硅N型技術上的糾纏,近兩年天合光能將重心已放在疊層技術上。
該公司在展會期間宣布,將疊層組件功率提升至了841 W,希望能引領行業邁向鈣鈦礦晶體硅疊層產業化的時代。
但天合光能認為,TOPCon是下一代疊層底電池最佳的選擇。該公司副總裁、光伏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奕峰表示,隨著晶硅太陽電池轉換效率逐步接近理論極限,行業亟需尋找新的技術路徑。具備更寬光譜響應范圍、更高理論效率上限(43%)的鈣鈦礦/硅疊層電池,正逐步成為下一代高效光伏技術的明確方向。
金浩也對疊層提升電池組件效率的觀點表示認可。據其分析,TOPCon的極限效率在28.7%,目前已處于27%左右的階段,未來晶科可以做到28%甚至以上。但突破這個極限唯一的可能性,是做疊層的結構。
但金浩同時指出,TOPCon作為基礎技術路線的優勢,依然可以保持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疊層的商業化應用最少要等到三年后,屆時才可能具備可行性以及經濟性。
“疊層電池的真正產業化,如量產10 GW以上,可能需要五到十年。”沈文忠對界面新聞等媒體稱。他認為,這期間,BC電池可能是獨霸天下的局面。如果鈣鈦礦能夠解決自身短板,BC和鈣鈦礦的結合在未來將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