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凌晨2點07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一架由成都飛往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博萊國際機場的航班起飛。飛機上有一批特殊的“乘客”——9只簡州大耳羊種羊。它們將在埃塞俄比亞轉機至烏干達,助力當地畜牧業發展。這是四川首次出口自主培育的山羊新品種,開創了全國先河。
來自四川的山羊遠赴非洲,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遠渡重洋,為何是烏干達?
當地時間6月25日下午5點50分,這是9只簡州大耳羊的航班抵達烏干達的時間。為了迎接這批來自四川的特殊“老鄉”,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交流合作處副處長、中國-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烏干達(三期)南南合作項目四川農業專家組組長張小強正忙著對接接機事宜。
2012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向烏干達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南南合作一期、二期和三期項目。按“以省包國”原則,四川省派出近60名谷物、畜牧、水產、園藝、農機等專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當地農業發展。
“山羊養殖是烏干達最大的農業支柱產業,年養殖規模達到1700萬頭。”張小強說。但是,當地山羊品種體型較小,成羊體重只有30公斤到40公斤,與四川本地山羊體重相差一倍,且繁殖速度也較慢。
簡州大耳羊是由努比山羊和簡陽本地山羊雜交培育品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培育的第二個、成都市培育的第一個優質肉羊新品種。其生長速度快、成羊體型大、產肉性能優良、繁殖能力強。擁有來自努比山羊這一原產自非洲的山羊基因,簡州大耳羊也能很快適應烏干達的氣候。
“烏干達本地山羊和簡州大耳羊雜交,可以選育出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優質山羊品種,提高當地山羊的繁殖能力和體型。”張小強說。
去年,烏干達組織兩個代表團先后兩次考察,確定四川天地羊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為候選供種單位。“今年4月,公司成功中標后,我們選擇了成年3只公羊和6只母羊,并經過了21天的隔離檢疫。”公司總經理陳蘭介紹,9只羊將和一名技術人員一起抵達烏干達,技術人員將在當地開展21天的養殖技術指導。

從計劃出口到實現出口,為何時隔10年?
實際上,早在2015年,烏干達農業部門就派出代表團來四川考察,一眼就“相中”了簡州大耳羊品種。
一眼“相中”,為何時隔10年才實現出口?
“2015年烏干達當地農業部門看中簡州大耳羊后,在第二年南南合作二期啟動時,我們就計劃為烏干達引進一批種羊。”張小強說。但是,活羊運輸需要嚴格的檢疫要求和運輸程序。尤其是運輸環節,由于成都和烏干達未開通直飛航班,且極少有航空公司擁有活體動物運輸能力。因此,引進計劃一度擱置。
2023年,南南合作項目第三期啟動,川羊出口烏干達計劃再度提上日程。初步敲定出口計劃后,中方確定由中國外運四川有限公司負責運輸流程。
但最大的難點仍在于成都沒有直飛烏干達的國際航班,這批特殊的“乘客”需要在埃塞俄比亞轉機,機場等候時間超過30小時。
“從出發到轉機再到抵達,總耗時需46小時。”中國外運四川有限公司國聯部經理袁鳳佳介紹,其間如何協調各個環節的溫度、水源、飼料供給,難度很大。
由于活體運輸需要確保貨艙供氧,這次運輸避開了窄體機,選擇777/787寬體機貨艙。袁鳳佳說,為了確保種羊安全抵達烏干達,公司在成都機場安排空調動物房,在航班起飛配裝航空板之前做最后水與飼料補給。到達中轉機場卸機后,種羊同樣進入空調動物房,公司將再次協調當地機場地面安排水補給。
當地時間25日下午5點50分,種羊預計到達烏干達。“算上卸機,已經過了當地海關的工作時間。我們已經聯系機場海關提前準備車輛,爭取落地當天完成清關并將種羊運到指定地點。”袁鳳佳說。
據了解,9只種羊到達烏干達后,除了參與品種改良外,四川和烏干達雙方還將開展養殖技術、飼草培育、羊肉食品等產業鏈的合作。
“此次簡州大耳羊種羊出口烏干達,不僅開創了四川自主培育山羊新品種出口國外的先河,也標志著四川種畜禽產業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川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