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寶樂
城市競逐,唯才是興。
在決定未來的關鍵變量——人才爭奪戰中,濟南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正以創新的氣魄與赤誠的胸懷,向天下英才張開雙臂,生動演繹著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近日,泉城街頭,一幅豎起的巨型廣告牌格外引人注目,一句“同學,留在濟南吧”如一股溫潤的清泉,流淌進無數2025屆畢業生的心田。
這聲短短七字的呼喚,沒有宏大的宣言,卻精準叩擊著那些將青春印記深烙于濟南校園、此刻正待揚帆的年輕靈魂。
這座城正以最深的誠意,召喚著熟稔它脈搏律動的年輕人,扎根于此,共繪未來山海。

邀約背后的深情與遠見
對無數2025屆濟南畢業生而言,這座城遠不止是求學的驛站,濟南是他們夢想初燃的港灣,承載著青春最滾燙的記憶。
從初入校園的青澀懵懂,到畢業時的意氣風發,他們在濟南的校園汲取知識養分,在泉城的街頭巷尾留下歡聲笑語。濟南,早已成為他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第二故鄉”。
深諳人才與城市情感紐帶的力量,濟南選擇用一句最樸素也最走心的話語,喚起畢業生內心深處的城市歸屬感。“同學”二字,瞬間消解了城市與個體的疏離感,將“留在濟南”的選擇轉化為與老朋友共赴前程的自然延續。
這不僅是基于青春記憶的真摯挽留,更是一份鄭重的承諾:濟南,不僅能安放你過往的青春,更能承載你未來的理想,成為你夢想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歸宿。
將城市記憶與個人成長軌跡緊密交織,濟南這份邀約飽含著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鳴。

這句深情呼喚的背后,是濟南一以貫之的人才戰略雄心與系統化行動。今年夏天,濟南以城市禮遇,持續釋放求才若渴的強烈信號:
5月22日,市委書記劉強第五次站上城市舞臺,在2025屆濟南市大學生畢業典禮上,向莘莘學子發出飽含深情的青春邀約,以城市最高規格禮贊青春、致敬選擇。
6月5日,濟南推出四大領域人才新政,包括數字經濟、銀齡、種業、青年科技4個細分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的專項政策措施,再次擴大人才政策的覆蓋范圍。
6月12日,第三屆“海右人才節”璀璨啟航,持續一個月的6大類68場活動,為青年人才奉上全方位的“泉城禮遇”。
作為其中精彩樂章,6月25日舉行的“Lian上這座城·剛好遇見你”文藝匯演,更以藝術為媒,為青年人才營造溫馨而富有歸屬感的氛圍。
這樣高密度、多維度的城市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都堪稱罕見。
如今,濟南向2025屆畢業生發出“留在濟南”的召喚,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場貫穿四季、誠意滿滿的城市行動。
濟南以深情為底色,以遠見為藍圖,向每一位與濟南結緣的學子宣告:留下,這里有你熟悉的家園,更有值得托付的未來。

從政策暖意到產業共振,傾力打造人才生態
縱觀濟南近幾年的發展,“人才”已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力量。
2024年,濟南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87.5萬,新增青年人才超過15萬,戰略新興產業人才總量近33萬。
濟南更是連續3年獲評“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選2024年“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在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榜單中,濟南位列全國第11位,北方第2。
濟南留住人才的底氣,首先來自制度創新。濟南人才政策“雙30條”既有覆蓋頂尖人才到青年創客的全鏈條支持,又有針對數字經濟、銀齡、種業等小切口領域的專項政策。2024年發放購租房補貼6.2億元、“人才貸”備案余額9.35億元的硬核數據,印證了政策落地的“濟南速度”。
“天下泉城、人來無憂”不是口號,而是可觸摸的生活體驗。海右人才服務金卡提供的20項綠色通道服務,覆蓋從子女入學到醫療保健的全生命周期;“租購補”一體的住房保障讓新就業大學生三年內實現“住有所居”。這種將服務顆粒度細化到“吃住行醫游娛購婚育”的極致追求,使濟南在北方城市中罕見地實現了留才閉環。
在招引機制上,濟南獨創“6+1”工作體系。“海右人才節”“中國(濟南)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畢業典禮”等品牌活動,構建起“一節一賽、一會一禮、一校一行” 的立體化招引網絡,使濟南的人才凈流入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而濟南留住人才的深層魅力,在于構建了人才價值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生態系統。在空天信息大學籌建、濟南工業軟件研究院成立等重大平臺建設中,人才不僅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揭榜掛帥”機制下,企業技術需求與人才科研能力實現精準對接,2024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929 億元。
濟南的戰略遠見還體現在對青年人才心理需求的精準把握。當北上廣深的“內卷”讓年輕人疲憊不堪,濟南以“我在濟南剛剛好”的城市 IP,打造出“工作節奏適中、生活幸福感強”的差異化優勢。
從對畢業生的溫情邀約,到貫穿全年的活動矩陣,再到覆蓋全周期的政策體系,濟南的實踐證明:最高明的留才之道,是讓人才在城市記憶里找到青春坐標,在政策細節中感受家的溫度,在產業藍圖上看到夢想的模樣 。
如此,方能締結人與城之間真正的“深情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