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5年6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會議指出,“高效辦成一件事”以小切口推動政務服務理念轉變、流程重塑、部門協同,便利了群眾和企業辦事,有力促進了營商環境改善和行政效能提升。
“‘小切口’的切入點很關鍵,有利于切實推動政務服務理念轉變。”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告訴界面新聞,“政府部門和群眾、 企業對于‘一件事’的視角不同,群眾、 企業眼中的‘一件事’,從政府職能角度來講,是多個部門分辦的多個事項。”他表示,“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前提是明確“一件事”是公眾和企業視角下的事,“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體現了政務服務理念由以“政府事項”為出發點轉向以公眾、企業為中心。
鄭磊表示,“一件事”的效果要靠落實來衡量。他說,“群眾的事‘辦不成’,就不能稱之為政務服務。不僅要辦成,還要高效辦成,要從群眾的需求出發,努力讓民眾辦事少跑腿、更便捷。例如上海提出的‘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跑動’,最大限度簡化優化業務流程。”
“高效辦成一件事”在便利企業,促進營商環境改善方面成果顯著,對于政府降本增效也發揮著積極作用。例如,上海市在推動企業信息變更“一件事”落地時,借鑒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關于涉企信息跨部門自動變更的先進理念,以數據流牽引業務流,精準把握企業信息在不同部門間的變更業務邏輯。
企業側減掉多部門申請環節,在企業在市場監管部門完成登記信息變更業務次日起,公安、稅務、人社和公積金等部門業務系統按照業務需求,自動獲取企業變更登記信息,直接復用并覆蓋各自業務系統中的原始信息,完成各自業務系統相關信息的自動變更。
政府側通過職能轉變和業務流程重塑,實現降本增效,以最小開發成本體現最大改革成效,既實現了企業“無感變更”,又有效避免了多部門變更信息不同步的情況,為相關部門依法調整屬地管轄、稅費比例等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撐。
事實上,部門間數據互通是“高效辦成一件事”中不可避免的難點和堵點,解決這一堵點,關鍵在于大數據信息技術支持。早在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全面推進“一網通辦”加快建設智慧政府工作方案》,率先提出了“智慧政府”建設的總目標。為了更好地推進改革,上海專門成立了大數據中心,主要承擔公共數據集中管理、數據融合應用、城市數字化轉型場景規劃實施等職能。
“以往,企業在完成營業執照變更后,涉及其他需要聯動變更的事項,還需憑變更后的營業執照等另行向有關部門提出變更申請,整個流程繁瑣耗時。”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處施毅介紹,現在,通過上海市基礎數據庫——“法人庫”,申請人辦理營業執照名稱、法定代表人等事項變更的同時,信息就可以完成多部門共享復用。以食品經營許可為例,系統會自動判斷經營主體名稱、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及其在食品經營許可系統中數據的對應關系,當營業執照的信息變更后即觸發許可相關信息的自動更新。在這個聯辦過程中,企業無需任何操作,即可完成食品經營許可證上企業名稱和法定代表人(負責人)的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