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證監會出臺的一系列資本市場改革舉措,正為市場打開想象空間。“更敢投了。”一級市場資深投資人李向(化名)在政策公布后振奮不已。
6月18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宣布《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簡稱《科創板意見》,即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發布,沉寂兩年的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通道重新啟動;同日,創業板將正式啟用第三套上市財務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創新企業上市。
談到一家集成電路企業科創板IPO于近期獲受理,李向遺憾表示自己曾與之擦肩而過:“其實直到去年,這家企業都有老股轉讓。我們內部曾跟進、開會研討過這個項目,但不敢接,接了之后上不了市怎么辦?就這樣錯過了。”李向說,“還有幾家國產GPU項目,直到今年上半年都有機會投,但是在當時,敢投的機構并不多。”
信心重塑是暢通資本循環的第一步。
改革措施落地后,憾失機遇拍案者、乘勢而上積極挖掘者、靜待后續觀望者皆有,但已凝聚的市場共識是:規則的重新啟用傳遞出明確的積極信號,硬科技、未盈利企業在A股上市,擁有了更多機會。
投行搶灘
政策效應已在審核、受理端顯現。
隨著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首家采用該標準上會的企業禾元生物,在歷時超2年后,將在7月1日上會。6月27日,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普微”)首發上市申請獲深交所受理,成為創業板首家獲受理的未盈利企業。
“近期都在梳理、拜訪、營銷那些以前聯系過、但還沒有正式啟動IPO籌備工作的科技公司。”華東地區某知名券商的一位保薦代表人在受訪時表示。
市場普遍預期,隨著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和創業板第三套標準的啟用,一批硬科技未盈利企業的上市典型案例將落地。同時,適用范圍的擴大(延伸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科技領域),也為投行帶來了新的增量業務。
上述保代表示:“現在正值項目申報期,6月份看到的能受理的企業都是早有準備的;但是,標準重啟后,部分原本在觀望的科技型企業,會有一批下決心主動申報A股IPO。”
面對新的政策導向和市場機會,投行正在積極調整戰略,聚焦新興領域,同時,也在不斷細化企業評估與篩選指標、進一步搭建風控體系。
一位證券公司投行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談到,過去,公司在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專精特新”、“制造業單項冠軍”等方面,擁有較多項目儲備,但涉及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科技領域的項目儲備相對較少。
“我們已與多家人工智能和商業航天企業建立初步溝通。”愛建證券投行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低空經濟領域,也在積極接觸相關企業,已完成了部分項目的初步篩選工作。”
“未來,符合相關產業特征的科創企業將成為我司優先推薦申報的項目標的。”國金證券投行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談到,“我們的項目開發的重心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科技產業領域轉移,并已在內部資源調配、考核指標方面向上述企業傾斜。”
事實上,近年來,監管對尚未盈利但具備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的支持政策從未間斷。界面新聞從多方采訪了解到,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此次一系列政策重啟,并非簡單“回到過去”,而是在總結前期經驗基礎上的“制度升級”,同時,拓寬行業范圍,也不意味著審核標準降低,“穩字當頭、試點先行”依然是政策主基調。
上實資本科技基金總經理張曙東分析:“初步判斷,試點初期不會有大規模的放松,能趕得上政策紅利期的科技企業會受益,而現在才反應過來或者開始行動的企業很難說,還要看政策落地執行的情況、市場的反饋。”
“適用范圍的擴大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或者說水到渠成的事情。”張曙東進一步談到,“此前科創板IPO企業中未盈利企業的行業分布也比較廣,我們認為,未來會進一步擴大到其他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適用范圍的擴大并不會立刻改變這些企業的成長軌跡、成長動力,但其離資本市場更近以后,有機會集聚到更多的資源來支持這些企業的發展。”
談到篩選和評估未盈利企業的標準,國泰海通資深專家對界面新聞表示,更關注該類未盈利企業所處賽道的市場規模、技術領先性和不可替代性、未來研發方向與市場需求匹配性:“若要定性和定量地說明上述核心指標,我認為可以包括如與全球領先企業的技術參數對比情況、承擔的重大科研任務或課題級別、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的數量和質量、研發投向及規模、與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的匹配性、產品應用領域的市場規模測算等。”
同時,市場普遍也期待細化指引的落地。企業融資領域的執業律師蔣楚天認為,生物醫藥領域原先就有過20家左右這樣的一個實踐。此次擴大行業適用范圍,另外新加入的三個行業要去使用第五套的標準來上市,期待未來有更細化的指引和相關案例。
創投振奮
上一單成功依據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過會的企業(智翔金泰)還要追溯到2023年。
有創投人士曾公開談到,前幾年,創投領域“募投管退”四個環節中,“退”成了最難的一環。
“現在市場上最缺乏的實際上就是投早投小的錢。有多早、多小?就是估值在兩三千萬到1億、1.5億之間的企業。”常壘資本管理合伙人馮博觀察到,“一旦看不到流動性,能投早、投小的民資就更少了。”
時間撥回六年前的盛夏,首批20家生物醫藥企業沿著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搭建的通道,自2020年起漸次步入資本市場的舞臺中央時,一種信念也在投資者心中悄然滋長——技術描繪的藍圖終將兌現為商業價值。然而,轉折發生在2022年深秋,未盈利企業依據該標準尋求IPO的路徑進入實質性凍結期。
在不少投資圈人士看來,此次一系列對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的政策支持意義重大。
“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退出渠道預期的改善對優化投資環境是立竿見影的。”上實資本科技基金總經理張曙東談到。
談到政策的持續性,新鼎資本董事長張弛抱有信心:“設立科創成長層,給了我們一級市場投資機構一個新的投資方向。我認為,這一次可能會開啟一波符合規定的未盈利企業上市,只要允許這類企業上市,我們一級市場就敢投,后續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
他補充道:“GPU量子和蓄電、發電,還有低空經濟、商業航天,越是前沿的方向越是沒有利潤,但現在這個政策出來之后,確實大家又開始回來開始投一些未盈利的科技類的、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這些項目。這個政策對市場無疑是重大利好。”
談及投資如何平衡技術先進性與盈利預期,張曙東認為,創新來自于想象力、好奇心與需求洞察,不同領域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我們在商業盡調中,一直非常關注科技企業是否能夠真正解決真實世界的實際需求,包括當下的和未來的,營收規模等是‘術’或者‘標’層面的表象。一個公司的技術或產品能夠滿足真實需求,其離解決商業化路徑問題就已經邁出了很大的一步。”張曙東表示。
常壘資本管理合伙人馮博也指出,“作為一級市場投資人,此次政策傳遞出的方向給了大家更多信心來調整投資邏輯,尤其是在一些暫時不盈利但有成長潛力的項目上,讓我們更敢于‘出手’。”
他特別提到了新一代創業者的特質。馮博觀察到,不少AI領域的“95后”創業者敢想敢干,無論投資市場冷熱與否,都無法澆滅這些想真正創業人的熱情。
“作為民營GP,我們或許無法也永遠跟不住IPO的政策和變化,唯一能把握的、不變的——惟有真正優秀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馮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