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起,上海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2110戶居民陸續拿到鑰匙,回到經過原地拆除重建的新家。這座上海市內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項目中建筑體量最大、居民戶數最多、情況最復雜、改造難度最高的非成套舊住房小區宣告改造完成。
彭浦新村街道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原有102幢非成套舊公房,建筑面積166,436㎡,是上海最早建設的工人新村之一。
彭浦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任偉告訴界面新聞,曾經住進彭浦新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早期只有勞模、先進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這里的房子。但當年為了解決廣大工人住宿問題,一套房子往往分給幾戶人家共同居住,造成了合用廚房、衛生間的情況,再加上年久失修、下水道等房屋基礎設施老化,老百姓每天輪流做飯、排隊上廁所,生活極其不便,居民要求廚衛獨用、進行成套改造的呼聲十分強烈。
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街道從2005年3月起在全市率先啟動實施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歷時二十載,先后完成彭三、彭五、彭七、彭一小區的改造任務,共改造非成套舊住房102幢,改造面積超18萬平方米,受益居民4907戶。
正是因為其復雜的居住情況,改造項目一度被視為稱為“舊改最難啃的硬骨頭”。任偉說。
相比動拆遷,街道在推動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時,上海對舊住房成套改造至今也沒有具體成熟的配套政策,政策條款的缺失使得在推進工作中難以用有力的政策依據說服居民。此外,目前各個區甚至一個區不同基地的操作口徑都不一樣。
改造方案設計是另外一大難題。
舊改項目的方案是設計單位和街道共同商量研究確定的,彭一小區的原始房型共282種,通過歸并后仍有94種房型,前后花費1年時間進行大的修改近20次方才定稿。
項目審批上海,條線部門在審批項目方案時,找不到可參照的依據和條款,基本都是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去協調溝通,特別是彭一小區除了住宅之外還配套建有養老院、110kv變電站、交通樞紐以及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項目審批涉及市級部門9個和區級部門10余個。
好在通過不斷摸索,最終上述難題均被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9月1日,就在彭一小區啟動搬遷的當天,《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其中有多個條文指導了拆除重建相關工作,《條例》里很多內容都是建立在此前我們彭浦新村街道摸索出的經驗基礎上的,并促使了2023年2月7日《上海市舊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實施管理辦法(試行)》的出臺。
2024年9月2日,彭一小區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居民搖號選房正式啟動。2025年7月初,居民正式領取新房鑰匙開始回搬。
隨著彭一小區的新房建成,也意味著彭浦新村地區的成片非成套舊住房被徹底消除,成為全市首個率先完成成片舊改的街鎮,街道歷時20年的舊改之路終于圓滿收官。
上海北方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曹雨妹向界面新聞介紹,彭一小區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占地面積約4.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1.08萬平方米,共新建17棟高層電梯房,配備兩層地下停車庫,停車位1615個,小區綠化率高達35%。相較原計劃提前了近半年時間。
不僅是住房條件的改善,此彭一小區進一步提升城區品質和服務能級,打造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中心集黨群文化、社區服務、體育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另外還設置樓頂中心花園、健身步道等,增進綠化面積和室外美景觀賞場地。
任偉透露,黨群中心還將建設人行天橋直達1號線彭浦新村地鐵站1號出口,居民出行將更加便捷,緩解交通更加有序。再加上鄰近的社區醫院、交通樞紐、菜場、社區圖書館等公共配套,居民回搬時發現,自己的新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彭一小區也從彭浦新村地區最差的小區一躍成為轄區環境品質最高、服務配套最好的小區。
這處改造項目也是上海持續推進“舊改”的標桿項目之一。
上海靜安區房管局透露,自2005年啟動成套改造工作以來,靜安區形成了原址改建、拆除重建、協議置換(異地房源安置)等舊住房綜合改造方式路徑。
目前,已先后完成彭五小區、彭三小區、彭一小區等21個項目的改造,156幢非成套住房改造,改造前面積約29.2萬平方米(“改擴建”14.4萬平方米、“拆落地”14.8萬平方米),受益居民約8147戶。在建的項目有談家橋項目、蕃瓜弄小區,建筑面積約5.7萬平方米,受益居民1736戶。
2025年5月30日,隨著最后一個不成套小梁薄板項目——寶山路571、581、591、601、611號、東寶興490號項目簽約生效,標志著靜安區提前2年半圓滿完成小梁薄板改造任務。
靜安區房管局還透露,截至今年,靜安區還有約17萬平方米的不成套職工住宅亟需改造。靜安區將加快推進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