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唐海兵
6月末,藍靛果迎來豐收季,走進哈爾濱森莓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藍靛果種植基地,成熟的藍靛果如藍寶石般掛滿枝頭,采摘工們正小心翼翼地將果實放入籃筐。
藍靛果,憑借極高的營養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被譽為“第三代小漿果之王”。多年來,黑龍江從科研育種到規模種植,從鮮果銷售到精深加工,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果籃子”,更為黑龍江省鄉村振興、林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野生資源到“漿果之王”的華麗蛻變
“黑龍江是藍靛果的原產地之一,在小興安嶺地區人們叫它山茄子,在大興安嶺地區人們叫它羊奶子。藍靛果富含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尤其花青素含量極為豐富,約為藍莓的10倍,具有很高的營養、醫療保健價值。”黑龍江省寒地漿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國家葡萄(藍莓、藍靛果)產業技術體系藍靛果哈爾濱試驗站站長霍俊偉介紹。作為我國藍靛果育種研究的開創者,霍俊偉帶領團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藍靛果種質資源圃。
“我們從1999年開始研究藍靛果,現在主推品種有三個——‘蓓蕾’‘藍精靈’‘烏藍’。”霍俊偉介紹,第一代品種“蓓蕾”于2011年育成,是中國首個通過省級審定的藍靛果品種,豐產、不落果,但口感略帶苦味,所以大多用于加工。面向鮮食市場的第二代品種“藍精靈”和“烏藍”則實現了口感與營養的雙重突破——果實長度可達4厘米,無苦澀味,花青素含量極高。其中,“藍精靈”在市場上很受消費者青睞,開啟了藍靛果鮮食市場的新紀元。
科技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品種改良上。長期以來,藍靛果因果皮薄、易破碎,一直依賴人工采摘,采收效率低下。“過去加工原料采收全靠人工,一棵樹需要10分鐘才能摘完,成本極高。”霍俊偉拿著手中的便攜式采收機械向記者介紹,便攜式采收機僅需1分鐘即可完成單棵果樹的采收,極大提高了采收效率,而大型采收機樣機也已進入田間測試階段,不久即可投入使用。這也是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項目“寒地特色果樹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工作取得的成果。

“藍靛果在pH值6.2的微酸性土壤生長最佳,但實驗證明,pH值為9的堿性土壤它也能存活。”霍俊偉強調,除澇洼地外,黑龍江90%的耕地和林區都適合種植藍靛果。目前,黑龍江省藍靛果種植面積近10萬畝,占全國90%以上,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藍靛果栽培區。
“健康珍品”百億級產業空間正在打開
走進藍靛果加工車間,清洗、破碎、榨汁的流水線高速運轉,空氣中彌漫著藍靛果特有的酸甜香氣。在產品展示區,藍靛果原漿、果醬、口服液等系列產品琳瑯滿目。
“藍靛果原漿深受中老年人群喜愛,果醬則成為母嬰市場的爆款,而花青素提取物更是高端保健品的核心原料。”哈爾濱森莓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云麗介紹,從2007年發展藍靛果產業至今,企業已構建起覆蓋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我們與高校合作研發的低溫萃取技術,可保留98%的活性成分。”高云麗介紹,除現有產品外,企業已完成藍靛果啤酒、花青素飲用水的配方研發,正在對接醫藥企業開發護眼類功能性食品。

“我們今年在藍靛果鮮果市場也實現了突破。首先是已與果果家達成合作,目前藍靛果鮮果已在果果家240家門店銷售。另外我們還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盒馬鮮生簽訂了供貨合同,首批藍靛果鮮果已成功進駐北京市場,下一步將走進上海。”高云麗告訴記者,經過市場調研,消費者對于藍靛果鮮果的認可度非常高, 目前企業正擴建凍干車間,計劃推出凍干鮮果產品,解決鮮果儲運難題。
“目前,公司還與一家外資企業簽訂了供貨合同,年供貨量可達700噸,可以說是有果不愁賣。經過多年的發展,讓我對藍靛果產業充滿了信心和底氣。”高云麗興奮地表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24年12月底,國內一家水企選用藍靛果作為核心原料推出一款飲品,并打出了“北國的神奇漿果”“東北的隱藏寶藏”的宣傳標語。在更早些時候的國外市場,可口可樂風味水系列中也出現了藍靛果口味,種種案例足已看出未來藍靛果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

政企農林協同發力 繪就發展新圖景
在“藍靛果之鄉”七臺河市勃利縣,也迎來了藍靛果豐收季。勃利縣地處長白山張廣才嶺和完達山余脈,三面環山、氣候濕潤,分布著全國80%的野生藍靛果資源。2013年,“勃利藍靛果”正式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據介紹,勃利縣建成了全球最大藍靛果種質資源庫,野生保護區達7500畝,人工種植面積突破1.83萬畝。2024年,全縣藍靛果產業綜合產值達3.5億元,初級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2%,深加工開發的果酒、保健品等20余種衍生產品遠銷日韓市場。
霍俊偉對藍靛果產業的強林富民之路充滿信心:“我們通過‘科研團隊+企業+農戶/林場’的合作模式,將帶動大批農民和林場職工增收致富。”
“我們可以提供優良種苗、種植技術,簽訂保底收購合同,確保果農們種得出、賣得掉。”高云麗介紹,森莓園推出的“庭院經濟”模式已在哈爾濱周邊地區進行推廣,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種植百株藍靛果,年均增收超萬元。而在林區,企業與林場合作開發的林下藍靛果種植帶,每畝地可為林場職工增收3000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黑龍江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以來,藍靛果已明確列入黑龍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目錄,隨著區域品牌的不斷推廣,黑龍江藍靛果產品的知名度和銷售量均有大幅度提升。
從大興安嶺的野生植株到標準化種植基地,從傳統加工到功能性食品研發,黑龍江藍靛果產業的崛起,既是一段科技賦能的創新史,也是一曲生態與經濟共生的協奏曲。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黑龍江藍靛果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霍俊偉表示,隨著“寒地龍果”概念的提出,藍靛果有望成為代表黑龍江的又一嶄新綠色名片,將在世界健康食品舞臺上大放光彩。
來源: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