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由上海報業集團 | 界面新聞主辦的首屆【界面大健康論壇】在線上如期舉辦。本次論壇聚焦大健康產業轉型期的升級變化,圍繞醫藥行業風口話題,邀請國內產學研界專家與知名醫藥企業高管齊聚一堂,暢想健康中國未來發展美好圖景。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發表主旨演講《中國創新藥的現狀與未來》。
在主旨演講中,金春林首先介紹了目前全球創新藥的情況;中國創新藥的進展情況;國內創新藥的整體環境以及我國今后創新藥的發展趨勢,從以上四個方面分享了他對于中國創新藥的現狀與未來的看法。
金春林首先通過直觀的圖表為大家對比了全球創新藥的市場和國內醫藥市場的特點,指出目前我國創新藥市場的優勢和不足。全球醫藥市場目前前景廣闊,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GDP拉動力,具有與其他產業無可比擬的優勢。近年來我國在醫藥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發展,但是也仍然存在專利產品轉化不理想;高倍引學者數量少;同質化創新多,顛覆性創新少等不足。
今后幾年,中國的創新藥環境總體向好。中國正在朝著從仿制藥大國向創新藥大國轉變努力,近幾年我國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藥品創新的政策疊加。2015年以來,加快了審評審批,加速了生物醫藥企業轉型,提速醫保目錄的調整,提升患者支付力和藥物可及性,有效提升醫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未來,創新藥的前景是光明的,按照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創新勢不可當,此外資本對醫藥的推動也非常厲害,可以說創新藥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以下為金春林在2021【界面大健康論壇】上的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的金春林,很高興受邀跟大家分享中國創新藥的現狀與未來這樣一個題目。半個小時時間,我主要從四個方面跟大家分享,第一個,目前全球創新藥的情況;第二,我們國內中國創新藥的進展情況;第三,我們目前中國創新藥的整體環境;第四,我們今后的創新藥的趨勢。
首先講全球的創新藥格局,確實現在創新藥,特別是一些腫瘤免疫療法等等,發展非常迅速。大家都知道原來腫瘤治療三件套,放療、化療、手術治療,但是現在這些方法都是直接面向治療細胞去進行攻擊,實際上根本沒有對準我們腫瘤的原因去治療,是治表的一個方法。所以目前生物醫藥創新非???,這張圖表明了我們生物醫藥創新的幾個主要的前沿熱點,包括靶向療法、腫瘤免疫療法、CAR-T細胞治療、基因編輯、抗體偶聯藥物、再生醫學與干細胞技術等等,生物醫學這張圖基本上把它的前沿部分都進行了概括。
第二,這張圖主要是告訴大家,全球處方藥市場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看到,預計到2023年全球的藥品市場有1.5萬億美金,相當于10萬億人民幣。第二個,全球藥品市場的份額,大戶是美國,美國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2%,中國12%,日本7%。所以說一個藥廠如果美國市場上沒有,你很難說是國際的大廠,美國的市場3億人占了全球42%的藥品支出份額,非常厲害。美國藥品的價格,據說是全球平均價格的2.5倍,美國為什么這么傻,愿意花這么多錢去進行藥品的購買?其實分子上看上去美國衛生總費用花的很多,占GDP比例全球最高,18%。其實它的分母,GDP分母,生命、健康產業賺回來也很多。美國研發的這些藥,不但滿足美國3億人吃,而且全球70億人都吃他的藥。
這張圖講全球前50強的藥企,根據處方藥的銷售額,大家可以看到前50強的企業,美國絕對的老大,美國15家,日本第二,9家,德國、中國都是5家,中國的5家是排名在后面的5家。同時也告訴大家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例子,艾伯維的修美樂,這個藥從2009年上市,12、13年開始,每年的全球處方銷售200億美元,大家可以想象十年左右連續每年200億美元,相當于2000億美元的銷售一個藥。為什么各個地方對藥品市場,大家希望把藥品市場設在自己的地方,一個藥一年銷售達到200億美元,世界上銷售最大的一個藥品。另外我們仿制藥市場,原來最大的是梯瓦,現在是邁蘭和普強合并,現在暉致是全世界仿制藥的巨頭、老大。
這張圖也告訴大家,全世界處方藥銷售額前50的一個排名情況,大家可以看瑞士這么小一個國家,全球最大的醫藥公司羅氏、諾華,兩家最大的公司。另外全球老大、老二的醫藥公司,它的銷售額規模是多少,這個基本點大家要知道一下,475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是3000億人民幣,處方藥的銷售額,老大是30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非常厲害的醫藥公司。
再看看中國,另外它的研發投入113億美元,相當于700億人民幣的科研投入,我們國家反過來講,銷售收入占50%以上。這是世界超一流的醫藥企業的基本情況。
可以看到,有5家中國企業進入了50強,但是我們排名在后面,處方藥排名第一的,2021年度的是云南白藥,云南白藥排在第34名,銷售額是多少呢?47億,人家470億,整整是人家的十分之一。研發的投入更加少的可憐,云南白藥是2600萬美金,人家是110多億美金的研發投入。中國排在前50強,第二位的是恒瑞,還有中國生物制藥、上海醫藥集團、石藥,一共5家進入前50強,這是從銷售額來看。
另外我們國家原來是第三梯隊國家,現在第一梯隊,世界上醫藥創新研發第一梯隊絕對是美國,美國是絕對的老大。我們慢慢從跟跑、并跑,現在勉強的擠進第二梯隊,但是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沒有非??茖W的劃分標準。為什么我們勉強的進入第二梯隊呢?有兩個指標值得大家注意。第一個指標是在研的管線,臨床前、一期、二期、三期在研的管線,意味著今后布下的種子,在研管線的話我們現在占全球13.9%。另外我們新藥的貢獻率占6%,當然這個新藥的定義互相不一樣,我們新藥是原來沒有的,后面上市的,我們國家沒有。美國的新藥定義是美國沒有,所以這兩個新藥定義是不一樣的。
這張圖,我們除了看新藥,我們要看它的種子,全球藥物研發管線的數量,管線的數量不斷的上升,一共有18582個藥物的臨床試驗在進行當中,每年在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很快。這里面有實際的原始研發在驅動,也有資本市場驅動,資本市場驅動力量很強的。2001年我們只有5000多個,所以醫藥行業今后一段時間還是非常熱門。
另外,大企業和小公司對管線的貢獻,大家可以看出,全球來看,大企業管線的占比在下降。這說明最近幾年很多的創新型的公司,小企業也有一些研發管線在研,不是大公司絕對壟斷。當然到后面小公司有些被大公司買掉的也有。
這張圖把全球創新藥市場分成三類,第一大市場絕對是美國,美國不但研發大,而且價格定價也高,另外它的整個市場全球42%。第二個市場是歐洲和日本,還有其他市場。當然整個研發里面,隨著核酸遞送技術、人工智能輔助藥物設計技術等等技術的進展,我們現在可能的研發速度會加快,成本有可能會下降。和十年前講的20年20億出個新藥,今后說不定會快速增長。
再往前看,看專利的情況。現在中國的專利是全球數量最多,超過美國,但是中國、美國和日本專利的分布領域是不一樣,比如說化學藥、生物醫藥,美國是絕對的老大。我們中國的專利,中藥專利。醫療器械也是美國、日本、歐洲比較多,專利的總量我們最大,但是有些分布的領域不一樣。
并且前面講所謂中國的專利最多,是在中國登記的專利,如果說國家所屬的再重新劃分一下,有些在中國登記的專利是美國公司登記的,所以按照國家來劃分還是美國專利數量最多。現在有些專家說中國專利已經超過美國了,在中國登記的專利超過美國了,但是國家的類別去劃分,還是美國最多。
然而我們整個研發的整個過程,投資資金的過程,中國人喜歡投入于A輪及以后的輪次,基礎性研究的比例很低,這里可以看到,不是真正的基礎研究,是后面資本的驅動比較厲害。整個研發資金的構成當中,我們種子和天使基金的占比只占0.5%,歐美超4%。大家都愿意在成熟的體系,前面的種樹不愿意種。另外我們也看到,中國生物醫藥科研人員基數大,但是我們在全球1%的生物醫藥領域高倍引學者里面,我們只占1.4%,歐美占70%。我們數量不少,但是論文高被引的學者,領軍的人才和團隊還非常稀缺。
另外我們整個專利,前面講數量很大,但是我們專利的轉化率很低,轉化為產品被企業購買,作為產品轉化率很低。另外我們生物醫藥領域熱門發表的論文數量很多,但是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頂級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相比歐美少很多。我們數量大,但是優質的文章低,這是我們基礎方面的一些不足。
第二部分,跟大家介紹我們中國到目前為止創新藥進展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醫藥企業數量很多,4000多家藥廠,數量非常多,美國可能只有400多,所以雖然我國藥廠數量很多,但是小、散、亂,集中度不夠。我們都是仿制性的,R&D投入比較少。另外國內藥企的研發投入,前15位我排了一下,最大的研發投入是百濟神州,百濟神州做創新藥,一年的研發投入83億人民幣,它的營業收入,2000年只有20億,是營業收入的4倍投入研發,百濟神州投入很多,遠遠處于所有醫藥公司的第一位。第二位是恒瑞,50億,復星40億,石藥只有30億,前五位,后面第六位上海醫藥只有19億。人家是600億,羅氏、諾華600億,我們最高的百濟神州83億,其他的都是20億以下,前15位,所以我們研發投入確實和人家沒法比。今后我相信通過買買買的方式,可能投入會更多。
另外我們新藥的審評審批,盡管我們新藥的審評審批,就是新藥的臨床試驗數量,大家可以看到2020年突飛猛進,2017-2019年都是1000個臨床試驗申報,到我們2020年變成1500個臨床試驗,R&D,說明我們臨床試驗的數量突飛猛進。但是新藥的上市申請300個不到,就是這樣一個情況,確實這幾年新藥的臨床試驗的數量在大幅增長。
而我們批出來的新藥的數量,大家可以看到17年41個新藥,18年48個,19年51個。大家看橘黃色的,本土一類創新藥很少,17年1個,18年9個,19年12個,這是一類的創新藥。我們創新藥的定義和美國不一樣,我們只要中國沒有的,美國已經上市的我們引到中國來,就是中國的創新藥,所以我們有51個。美國2010-2019年創新藥批準的數量,也只不過后面才有50多個,前面只有20多個,所以這個還是有很大的不一樣。
中國創新藥有四個快速通道,第一個是特別審批的通道,2020年開始為了加快,2015年開始以前積壓的藥品很多,我們新藥出臺了政策,要么你撤回去,要么你留下來,發現問題的話要嚴罰你,當時很多藥把它拿回去,這是有一批。但是到2020年以后,也出現了很多藥審批上來,所以為了真正的好藥加速審批,我們2020年出了四個快速通道審批。
第一個特別審批,突發公共事件,比如說COVID-19有關的就可以特別審批。還有防止嚴重危及生命或者嚴重影響生存質量的疾病,有突破性的新藥。第二個,有一些藥申報上市時也可以附條件的批準,比如綠谷制藥的GV-971。還有一些臨床價值顯著、臨床急需的短缺藥品,可以優先審評審批,我們開了四個快速通道,鼓勵新藥的研發。
另外我們國內的一些新藥,實際上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法,我們都是通過買買買的方式,license-in,很多國外的一些臨床前、一期、二期、三期乃至上市的一些品種,在18、19年飛速增長。不過確實中國也只能走這條路,你必須要通過買買買,先買專利,后面可以把整個實驗室買過來,因為從原創的研發難度太大,時間太長了。另外我們也可以走出去,license-out。
所以國際化進展我們不斷的加快,國際化進展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我們在海外開展臨床試驗的數量,15年只有48個,到2019年總共有104個海外臨床試驗,海外臨床60%發生在美國。你要在美國上市,前面講了,如果在美國沒上市,你企業不可能成為國際性企業,所以必須在美國上市、國外上市,必須要全世界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可以看到我們的比例在不斷的加大。
另外看這張圖,我們到現在為止,除了青蒿素是真的原創的,我們真正的原創是很少的。在美國批準的,現在有9款藥在美國FDA申報上市,但是已經批準的只有3款,到現在為止3款藥才是真正的通過FDA批準的。中國的創新,基本上只能說處于跟跑階段,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幾乎沒有。包括中國臺灣中裕制藥的、百濟神州澤布替尼、石藥的氨氯地平,只有三個美國FDA批準的,其他藥根本沒有,我們是完全的仿制的仿制。
我們還有一個特點,我們臨床試驗很豐富,病人數很多,住院人數很多。但是國際上有一個,我們臨床試驗,臨床的數據、臨床的病人沒有轉化為研發。所以國際上個指標,每百萬人口臨床試驗的指標,美國第一,411個,中國只有20個,每百萬人口的臨床試驗我們只有20個。所以我們現在要高質量發展,研究型醫院等等,國家醫學中心,都是瞄著這個去做。
另外,我們現在中國整個同質化創新,跟跑現象非常厲害,顛覆性創新不足。全球在研的單抗的靶點有401個,我們中國是其中的80個,所以401個全球的研發里面我們把前10的靶點拿出來,22%的都在前10靶點,我們中國前10的靶點占了47%。大家在相互擁擠,據說PD-1已經270幾個注冊的臨床試驗。
舉個例子,以色列,他們說第一個以色列人開一個加油站,第二個以色列人開一個洗車店,第三個開快餐店。我們第一個中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第二個中國人馬上又開了一個,所以說我們重復性的競爭、同質化的競爭,沒有顛覆性的原創。大家都集中在已經知道的靶點上,資本可能不是為了今后出產品,是過程當中上好市以后就走掉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危險的現象。
第三個部分,中國的創新藥環境。大家可以看到,中國2008年啟動“重大新藥創新”科技重大項目。目的是為了從仿制藥大國向創新藥大國轉變,包括這張圖展示的三醫聯動,我們出臺了很多一系列政策,鼓勵藥品創新的政策疊加。2015年以來,特別加快了審評審批,加速了生物醫藥企業轉型,提速醫保目錄的調整,提升患者支付力和藥物可及性,提升我們醫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包括我們帶量采購,現在已經完成了五批六輪的帶量采購,其目的明明白白告訴企業,我們再走仿制藥的道路,必須倒逼他們要走創新的道路。仿制藥只能拿到一般的利潤,不可能給你超額利潤,所以國內現在很多企業轉向了創新藥企業,這是政策倒逼它的。包括我們醫保藥品目錄談判,昨天結束了第六批,已經啟動了五批的談判,昨天加上去第六批談判。也是告訴大家,我們原來的談判機會很少,現在新藥每年都有這樣的機會給你進醫保目錄。研發出來的新藥不用是最大的浪費,這是新藥。
包括現在醫保目錄的調整,2000年目錄只有1535個藥,四年調整一次,2004年調一次,2009年再過五年調一次,再過八年2017年調一次。以前調整的幅度很慢,八年才調一次,到17年開始每年進行談判,增醫保目錄。這也是告訴創新企業,你們的機會比以前多得多。我們原來一個國藥的新藥審批到國內很慢,國內審批進來以后,藥監局審批進來以后進醫保也很慢,差別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所以我們用藥跟國外差異很大。而現在非???,最快的兩年就可以跟國外的用藥同步了,納入醫保,這是非常大的一個貢獻,對老百姓有非常好的一個好處。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中國創新藥今后的走勢,第一個,創新藥的概念,實際上我們所有的過程都是必要的過程,包括我們剛開始拼數量,我們滿足國內的一些用藥的需求。到我們第二步的,從Me too的拼數量,到Me faster,國外有的我們盡量去仿制,或者專利到期以后盡快的仿制。第三步,我們要Me better,國外有的我們能不能通過改造,比如說PD-1改造,一方面是為了規避專利,另外一方面能不能改造的更好一點。到最后我們First-in-class,真正的創新,有人講創新可能也很難,時間很長,先買買買的方式創新,今后賣賣賣就出去了,這樣的話占領全球的市場,我們中國醫藥才有國際化的巨頭出現。沒有美國市場,談不上國際巨頭的產生。
所以說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創新勢不可當,全球靶向領域療法明顯的上升,腫瘤研發的管線越來越多,快速增長,新一代生物療法和免疫機制的探索等等,所以說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資本撬動醫藥行業發展,包括我們國內,大家可以看到科創板,包括香港18A,不需要要求你盈利,虧本也可以上市,所以資本的推動非常厲害。很多的管線,PD-1前面講了,276個注冊,CAR-T已經100多個等等,都是后面有很多的資本在推動。但是有利有弊,推動過剩了,后面的話不可收拾。所以我們創新藥確實存在很大的機遇,一個是我們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老齡化。第二個,我們配套資本市場的推動,國內科創板,港交所的生物醫藥的綠色通道,高端人才、海外人才的回國,這個非常重要。還有我們創新的藥品審批制度,以及醫保的擴容支付能提高,我們整個醫保的擴面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醫保全民醫保。接下來醫保網里面的擴容,醫保的內容、強度、寬度,所以這方面擴大醫保門診的報銷范圍,將會釋放出很多的醫療服務需求。
另外我們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我們的原始創新有待加強,我們很多技術瓶頸還存在,儀器試劑依賴進口,我們新藥研發的質量有待提高,我們創新體系有待于進一步發揮等等,還面臨著這樣一系列的挑戰去克服。
當然我們創新藥的前景是很光明的,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美國仿制藥和創新藥占藥品處方的份額和銷售的份額,大家可以看到,美國仿制藥占全部處方的90%,但是它的銷售額只占20%。中國仿制藥占銷售額63%,所以說壓縮到美國20%的話有非常大的空間,比如說我們1.5萬億的話,相當于6000億的藥品市場可以騰籠換鳥,換給創新藥,所以空間非常大。
所以我們創新藥2021-2035年的目標有六個,要成為世界第一梯隊,要形成一批處于國際前列的大型醫藥企業,我們要形成結構完備、運行高效的國家新藥創新體系,還要自主研發藥物,不斷滿足我們人民健康需要,還要產生一批引領全球的原創性的創新產品,出口大幅提高,這是我們創新藥總體的目標。
另外我們研發的布局,我們要傳統的化學藥、生物藥、中藥向新型藥物、基治療、干細胞、免疫治療和個性化用藥方面去拓展。我們支持的重心,要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我們要通過上下游緊密結合的網格化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政府部門要從項目管理向創新服務、政策保障轉變,這是我們創新的格局。
整個國家我們新藥發展的趨勢,今后要充分發揮其他組織的作用,我們一些CRO合同研究組織,CMO和生產組織,CSO合同銷售組織,小企業不一定把所有的組織從開發、生產到銷售都自己來,可以分工出去給其他組織協調,專業事情的讓專業的公司去做,自己守住核心的部分就可以了,這方面在國際上越來越時髦,所以小企業可以發展起來。否則的話,小企業發展很難的,如果研發、生產、銷售都自己干的話,這個難度非常大。
所以我們新藥的發展趨勢,First-in-class,原創、顛覆性創新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所以我們目前從原創First-in-class,加上我們快速追蹤醫藥模式Fast follow,雙管齊下,這樣的話在一些稀有的靶點上再開發,干細胞、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等前沿方面要出一些新的成果。
最后,我們銷售的DTP藥房成為上下游分銷的主要渠道,我們醫藥分離以后,我們一些藥,醫院里不可能把所有都采購進醫院,我們要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通過DTP藥房的方式,讓藥品更加可及老百姓。否則的話完全靠醫院,包括國家提出雙通道的概念,就是怎么充分利用互聯網,DTP的方法,讓我們的藥物更加可及于老百姓。
我今天就講這些,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