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驚蟄研究所 雨谷
隨著各省高考成績陸續放榜,高考生和家長們終于進入到志愿填報的關鍵時期。但在這場關乎學業與職業發展的關鍵選擇中,許多家庭常陷入“分數優先”的傳統思維,卻忽視了更重要的專業前景研判。
特別是近兩年來就業職場競爭愈加激烈,志愿填報早已不是單純的“看分數選學校”,而是需要結合未來職業發展前景進行的提前規劃。而現代高等教育市場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專業分化趨勢:部分傳統熱門專業面臨人才飽和,一批契合新興產業需求的“潛力專業”則開始嶄露頭角。
當應屆高考生和家長們忙著選擇心儀的好大學時,或許也應該結合市場需求,關注到那些充滿潛力的新專業。
01 選專業,其實是選行業
大多數家長在為子女填報高考志愿時,內心都有著一個樸素而明確的期望——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從而實現穩定且充實的職業發展。從人才供給的角度來看,工作崗位來源于各行業公司的發展需求,而穩定的職業發展更依賴于行業自身的發展。
因此,在志愿填報時,精準錨定那些正處于上升通道的行業,并選擇與之匹配的專業,往往能夠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無疑是一種極具前瞻性和實用性的志愿填報技巧。
至于如何判斷行業是否處于上升通道?基本上可以結合政策導向和市場熱度兩點來判斷。
以國家近年來大力推行的“雙碳”政策為例。在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明確目標下,不少企業開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如能源密集型企業通過低碳技術創新、尋求低碳替代原料、構建綠色生產模式等,挖掘節能潛力,促進低碳化發展。
企業為順應政策變化進行的轉變,又為減碳控排相關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眾多與“雙碳”目標緊密相關的行業迅速崛起,由此產生了新職業、新崗位。
《2024年氣候變化綠皮書》顯示,在需求總量方面,2022—2023年,新能源行業碳排放管理相關職位增長率高達52%,位居戰略性新興行業前列。另據中國能源報報道,調查顯示,目前“雙碳”人才結構呈“啞鈴”狀,從業5年以上的人才占29%,3年以下的占52%。招聘市場中存在對3—6年中等經驗人才需求大、供給少的問題。此外,多數求職者對碳行業了解不足,近七成缺乏實踐經驗。
驚蟄研究所也注意到,目前碳管理相關崗位的熱度尤為突出。在各大招聘網站上,碳管理咨詢師、碳交易員等崗位的招聘信息比比皆是,而且這些崗位的起薪往往都能達到萬元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于這類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高度重視。
某招聘網站上的崗位信息
據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統計,2020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工作人員在450萬人左右,與煤炭生產領域的工人數相當。到2030年,與“雙碳”相關的從業者數量將達到6300萬人,約5850萬人的可再生能源就業缺口將極大提升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
從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完善,到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蓬勃發展,從碳管理咨詢的日益專業化,到碳足跡分析的精準化,新行業衍生出的新興崗位,也為相關專業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
02 交叉學科,打開就業新藍海
相對于從新行業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傳統市場出現的新需求,也為人才市場釋放了新的崗位。而作為人才供給端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則是最先感受到行業需求變化的。
今年5月,教育部更新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從增列新專業的邏輯來看,主要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市場剛需。
例如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增設了區域國別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健康與醫療保障等專業;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增設了智能分子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時空信息工程等專業;在適應市場需求方面,增設了國際郵輪管理、航空運動等專業。
在人才市場上,新專業背后的人才需求遠比想象的更加迫切。據國際郵輪協會(CLIA)發布的《2024年郵輪行業現況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郵輪客運量達到3170萬人次,達2019年水平的107%,預計到2027年將突破3950萬人次大關。
近兩年,郵輪旅游在中國也越來越火,僅2024年全年中國坐郵輪游客的人數就達到202萬。今年春節假期,上海有近7萬人次出入境游客選擇“海上過年”,人數較2024年同期增長337.5%。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市場,中國郵輪產業已進入全產業鏈發展新時期,急需大量專業人才支撐。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郵輪管理專業主任李華教授告訴驚蟄研究所,此前郵輪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國際郵輪公司,不論是產業運營、終端服務,還是人才培養都以國際郵輪公司為主。但隨著我國自主郵輪的建造以及本土郵輪公司的成立,也開始產生對本土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
“從全球郵輪行業來看,目前中國船員的占比還不足5%,即便是在中國運營的國際郵輪上,中國船員的比重也不到30%。 在首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上,共有近1300名船員和工作人員,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近70%也都是外籍員工。而中國在2017年就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郵輪客源國,所以不論是國際郵輪公司還是我們本土郵輪公司,都希望能夠提升中國船員的比例來更好地服務客戶。”
據李華教授介紹,國內市場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2024年我國郵輪市場旅客量超過220萬人次,預計2030年將達500萬人次,郵輪數量將達到30-40艘。通常每艘郵輪能夠容納3000到5000名客人,而大眾型郵輪的的船員與游客比例通常為1:3,中高端郵輪能夠達到1:2.5,奢華郵輪的這個配備比例則會達到1:1。以此計算,郵輪船員需求將非常迫切,同時郵輪運營的岸上崗位需求也將相應增加。因此,未來在中國需要的郵輪運營專業人才數量將有可能達到10至30萬之間。
驚蟄研究所了解到,郵輪行業屬于高端服務行業,但郵輪運營不光需要高端服務技能,還需要具備產業經濟、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數字化運營等多種能力。因此,國際郵輪管理專業本質上是融合航運經濟、管理科學、旅游管理等學科,結合新文科與新工科理念,以滿足未來市場需求為目標的前沿交叉學科。這意味著郵輪行業釋放出的不只是就業機會,還有多樣化的職業發展和職業選擇。
“據我們了解,在郵輪上工作的中國員工薪資待遇通常3-5年就會有非常大的提升。一開始的基層崗位月薪可以達到8000元-1萬元,隨著工作資歷的提升,5年后就有可能加倍,10年之后甚至可能會達到3-4萬元的薪資水平。而且郵輪上的升職空間非常大,根據經驗積累和技能成長,也能夠從一線崗位晉升到運營管理崗,職業晉升渠道和機會很多。很多國際郵輪公司老總,也都是從一線成長起來的。”
李華還提到,現在00后、10后孩子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并且不少人多才多藝。而在郵輪上,不僅有很多崗位可供選擇,還可以身兼多職。“在船上航程的時候,你可以是活動主持,也可以客串攝影師。如果你有管理能力,也能成為幕后的運營負責人。年輕人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個人能力,體現自身的價值。”
03 爆款行業的“冷”需求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關注政策導向和市場熱度,在上升行業和新增市場需求里選擇就業方向來反推專業選擇,是志愿填報時的有效思路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業因為發展速度過快產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但院校體系培養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5春季職場人跳槽情況調研報告》顯示,有跳槽意愿或行動的職場人中,49.2%希望未來能投身到人工智能領域。但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們,或許并不好找工作。
目前AI發展的一大重要方向是探索研究出更好、更強大的基礎模型,不斷優化模型的性能,而這一方向對人才需求有著較為明顯的門檻。此前,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我們并沒有什么高深莫測的奇才,都是一些Top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沒畢業的博四、博五實習生,還有一些畢業才幾年的年輕人。”雖然梁文鋒提到了應屆畢業生、實習生,但一個“Top高校”就已經將大多數人攔在了人才市場的大門外。
人工智能專業的另一個就業方向是研究AI的落地和開發,即結合企業自身所處行業的發展需求,找到人工智能應用落地場景。《2024年中國企業智能化發展人才需求調研》結果顯示,高達91.3%的受訪企業面臨AI人才缺乏的問題。但在人才缺口背后,許多國內企業除了追逐科技熱點,對AI的落地場景并不清晰,企業未來是否會長期投入AI也未可知。
因此,盡管人工智能是社會、國家乃至企業發展的確定性方向,但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卻又摻雜了許多不確定性。于是一方面行業大熱、企業人才短缺,但另一方面,專業人才又面臨就業困難的現實問題。
不過,在確認AI行業大方向的前提下,也有一些確定性的“冷門”不曾被關注到。譬如AI行業的爆火帶動了人才市場對AI訓練師、AI咨詢顧問、AI產品經理等新型崗位的大量需求。而大眾對于AI行業人才需求的理解,仍然更偏向于工科方向。但實際上,人工智能倫理學也給文科生提供了“逆襲”的機會。
在國際上,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Twitter等大型科技公司,目前都設有專門的Responsible AI(直譯為“負責任的AI”)團隊,負責在開發、部署和使用AI技術過程中,通過倫理原則、技術規范和法律框架確保其公平性、透明性、安全性和社會價值導向的技術實踐框架。其核心目標是構建符合人類價值觀、可被問責且具備社會包容性的AI系統。
而在國內,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也迫使企業更加重視AI生成內容的自我審查。截至目前,百度、阿里、商湯科技等互聯網大廠也相繼成立了“AI倫理委員會”,全國已有幾十所高校開設AI倫理相關的本科專業,或者已經成立了相關院系。更直白地說,不論AI如何發展、AI應用如何落地,人工智能的倫理規范都是無法繞開的話題。
每年的高考志愿填報期間,如何選擇院校和專業,都是高考學生和家長們最為頭疼又格外看重的事情,因為很多家長都相信這一次的選擇將決定孩子的后半生,甚至為此付費。
但專業與就業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謹慎選擇專業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更早地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職業發展乃至人生都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站上新的人生起跑線固然重要,但如何平穩跑完全程、爭得名次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