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潮起》第二季第三期正式上線,本期對話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
憑著一副有提詞器功能的AI眼鏡,今年11歲的Rokid(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公司之一,其創始人祝銘明也走到聚光燈底下。過去三個月,Rokid Glasses在全球攬獲了超25萬臺的訂單,邁入商業化爆發新階段。
AI技術引爆了AR眼鏡賽道,行業的奇點時刻已經到來。Rokid的目標和野心是什么?AI眼鏡產業鏈有哪些變化?走到聚光燈下之后如何調整節奏?圍繞這些問題,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近期接受了界面新聞的獨家采訪,分享了他對技術、產業鏈和交付落地的見解。
出圈爆火
今年以來,杭州的科技聲量持續火爆。其中,一家AI眼鏡公司也頻頻“出圈”。
在2月的杭州市余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一款能將演講詞呈現在鏡片上的AI眼鏡Rokid Glasses成為熱搜的“主角”,而背后締造它的技術大牛,正是祝銘明。
一時之間,從公司產品到創始人,Rokid被放在聚光燈底下。目前,這家公司在抖音上的播放量約達到10億次,祝銘明個人賬號的粉絲也漲至約200人。
這個熱度超出了祝銘明的意料。“根本沒有想到那個視頻會火。我們這么一個不會做PR的公司,一下子就火起來了?!弊c懨骱髞韽捅P,認為這跟大眾需求相關,“我們當時對產品形態的表達,以及實實在在使用的場合,都很有說服力。”
在創立Rokid之前,祝銘明曾任職于阿里,在M lab負責深度學習、智能設備等業務,在系統方面積累了深厚的經驗。
但是縱觀此前的AR眼鏡行業,如何說服大眾把普通眼鏡換成AR眼鏡始終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不過,祝銘明提到,“我做這個行業的信心,恰恰來自于我沒有這個背景,確切的說是整個行業都很新,這個行業里沒有老鳥?!?/p>
事實上,AR眼鏡這個品類已經存在超過10年時間了。2012年,谷歌發布Google glass,AR眼鏡產品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進入到大眾視野里。
但由于技術不成熟等原因,AR眼鏡此前水花平平。以Google glass為例,盡管重量不大,但是受限于光學技術,無法直接在用戶眼前成像,用戶需要斜著觀看。因此,當時有評論調侃用久了會有“斗雞眼”。
而現在,重量僅49g的Rokid Glasses能夠實現從翻譯、拍攝到提詞、支付、識物等多種功能,自然點燃了大眾的熱情。
祝銘明曾詢問身邊幾個朋友,為什么會傳播這個視頻。朋友的回答是,最大的出發點是想告訴大家,原來那些想象中的產品,一下子就來了。
產品的走紅為公司招來不少參觀拜訪者。祝銘明提到一個細節,不少前來參觀或拜訪的人見到他會脫口而出“Hello Rokid!”,但其實他的英文名是“Misa”,可見品牌更深入人心,但他認為,“這個是最好的?!?/p>
從軟件闖入硬件
早期,進軍AR行業的企業多以AR頭戴設備為主業。相比之下,祝銘明另辟蹊徑,一開始就確定了專注眼鏡的路線。
他提到,一個產品,尤其是數字類的產品,真正的價值跟兩個維度相關:第一個維度是時間,第二個維度是數據規模、互動頻度?!八詴r間和頻度就變得非常關鍵。頭盔模式形態的產品,一直戴在頭上是不現實的,外出帶著也缺乏便攜性,因此就違背了基本的出發點。我們要做的,一定是可以一直戴著的產品。
從第一副Google glass面世,到2025年Rokid拿出一款用戶能拿到手并且真實用起來的產品,整個行業走了13年的時間。
祝銘明分析指,這個新興賽道橫跨了四個行業:首先是眼鏡行業,第二個是電子消費品行業。然后是精密光學行業,最后再加上AI行業,“今天把AI的生態系統也嫁接上去,所以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p>
“Rokid,你能識別出這輛車嗎?”
“這是仰望旗下的超級四電旗艦轎車仰望U7。它搭載了全球首款電懸架系統云輦Z,可以實現側碰穩行、爆胎穩行,穩型操控性能、安全性能卓越?!?/p>
現場,祝銘明展示了Rokid Glasses的識物功能。更新迭代后的Rokid Glasses全面接入AI大模型,集成了通義千問、DeepSeek、豆包、智譜清言、納米搜索等多個大模型,除了識物,還支持智能提詞、實時翻譯、AI識物、AI問答、導航及消息提醒、聲紋支付等多種功能。
在AI大模型加持下,AR眼鏡正接近《蜘蛛俠:英雄遠征》中的科幻想象。Rokid Glasses突破了行業的體驗上限,也刷新了大眾對眼鏡的認知。
AI眼鏡逐步從極客工具向大眾應用蛻變,這背后是祝銘明的產品觀念。作為一名技術大牛,祝銘明追求最佳的產品體驗,13年時間也意味著長期主義,逐漸突破每個環節的技術。
“我經常開玩笑跟大家講,Rokid的競爭者是誰?就是那些能熬過13年的人。其實大部分對手都被時間干掉了?!弊c懨魈寡?,創業就是“經常處在被推下船的邊緣”,“所以這就是做硬科技最有趣的事,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表面順利意味著有一個巨大的災難在等著你。”
在公司展廳里,放著祝銘明的“個人收藏”,例如蘋果最早的臺式機、最早的iPod。技術信徒的身份不言而喻。收藏了每個時代最極致的科技產品,而祝銘明也想做這個時代最極致的產品。
用技術下限做產品
創業公司不乏挑戰,但祝銘明認為,Rokid最危險的時候恰恰不是最痛苦的時候,而是最開心的時候。
祝銘明回憶道,最早期公司兵強馬壯、資金充沛,用技術能力的上限來做產品,所以那個時候很開心,因為接觸的都是最新的技術和最前沿的研究,不斷冒出新想法。但是最后發現永遠沒有辦法落地,產品成本高、受眾寡、沒法量產,更大的挑戰是市場不理解。
一次在硅谷的聚會上,祝銘明見到了超級瑪麗游戲的制作人宮本茂。彼時,宮本茂提到,做科研探索的是技術的上限,但做產品時要用當前技術的下限為出發點,往上探索體驗的極致,所以首先要知道自身的下限在哪。
受到啟發后,祝銘明的思路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也推動公司的轉變。2019年,Rokid迎來大轉型,表面上是產品路線和形態的轉型,但本質是思路上的轉型。祝銘明提到,“我們所有對產品的定義是從當前技術的下限出發,底板在哪,然后以它為基礎點構建產品的思路。這就是Rokid在過去五年和創立前五年最大的變化所在?!?/p>
而最早五年所積累的大量前沿技術研究,其價值也在最近五年體現出來。祝銘明提到,這是因為從前的技術上限到了現在已經是技術的中等線。
在Rokid的展廳里,B端和C端AI眼鏡是參觀者必要“打卡”的產品。其中,工業場景眼鏡由于防爆、防油污的需要設計為頭盔式佩戴,而消費端眼鏡進行了更輕便化的設計。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Smart Eyewear)市場出貨量148.7萬臺,同比增長82.3%。其中全球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市場出貨量83.1萬臺,同比增長219.5%。
在“百鏡大戰”前夕,涌現了很多新的競爭者,既有小米、百度這樣的大廠,也有moody、閃極這樣的新入局者。但祝銘明坦言,從來不考慮如何守住自己的陣地:“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做好產品。我在大廠待過,也有在大廠工作的朋友,因此我身上是沒有大公司神話的,是祛魅的。小公司的優勢或許是大公司的困難,而小公司的困難可能是大公司的優勢,其實是扯平的。所以面對用戶時問心無愧就足夠了。”
當被問及目標和野心,祝銘明的回答是,“我的野心很簡單,大家喜歡我們的產品就好了。如果每一個戴眼鏡的人都能夠享受AI,就可以了,剩下的沒那么重要?!?/p>
聚光燈下做產品
Rokid Glasses“走紅”之后,和外界關注度一同到來的,還有大幅增長的市場訂單。
過去三個月里,Rokid Glasses拿下了超過25萬臺的全球訂單量,這在行業內是史無前例。
“現在的訂單已經完成我們的年度目標了。熱度大漲的確給銷售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祝銘明發現,公司團隊沒開心幾天,問題也接踵而來。
首先是祝銘明個人,他并不習慣站在聚光燈底下。第二個問題在于生產進度,整體節奏要重新調整。第三個是更深層次的問題,也讓公司處于被動位置。以前,從想法誕生到產品面世,拿一個70分的產品就可以在市場試水,但關注度變高以后,很多同行會了解公司技術的上限和下限,而用戶則既要體驗又要性價比,因此公司需要做90分以上的產品,“把我們的產品節奏打亂了。”
祝銘明坦言,潑天流量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6月24日,全球首臺Rokid Glasses正式下產線。作為全球首款實現規?;慨a的消費級AI+AR眼鏡,該產品憑借25萬臺全球預售訂單與全產業鏈國產化突破,標志著中國在AI眼鏡終端領域邁入商業化爆發新階段。
眼下的Rokid毋庸置疑已經成為一個技術品牌,這亦是中國制造騰飛的縮影之一。祝銘明“幸福的煩惱”也給產業鏈上下游帶來巨大的助推力。例如從前上游供應鏈以小批量為主,而Rokid的“爆單”給行業增添了信心。祝銘明指出,在AI眼鏡供應鏈,除了極個別的器件之外,基本上都實現了國產化,比重大概達到85%。
祝銘明指出,同樣的情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很明顯,各種硬件實現了領先地位:“其實這在全球已經是一個共識了,例如新勢力的比亞迪,種種突破甚至在倒逼國際車企改變技術路線。以半導體時代所主導的信息產業,在過去的50年時間里,中國一直都是跟隨者。但是近些年來不管是新能源汽車,還是AI、AR領域,未來十年會有很大的格局變化,那就是我們會變成領導者。”
他認為,未來也將有越來越多海內外消費者為國產品牌買單。以他自己為例,之前聽到仰望的價格還“嚇了一跳”,但是試駕下來后發現,“車輛HUD感覺不錯,駕駛手感比較輕盈,也沒有頓挫感,跟之前開過的電車完全不同。我認為入手一輛也不錯。其實這也比較符合Rokid的風格,我們管這叫product talks(產品說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