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舉辦。本屆陸家嘴論壇主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20:新起點、新使命、新愿景”,由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與上海市代市長龔正擔任共同輪值主席。
近日,法國巴黎銀行(下稱“法巴”)(中國)有限公司CEO兼行長賴長庚做客界面會客廳·陸家嘴論壇特別對話,就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諸多話題展開了討論。
賴長庚表示,LPR利率改革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最重要的進程之一,基于LPR的IRS、利率期權等衍生品業務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同時也帶給外資行發展機遇。
他表示,對于近年來出臺的金融開放政策相當期待和歡迎,但他同時指出,金融開放不應僅局限于市場準入,也要重視市場治理和產品發展。”
“發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賴長庚表示。一直以來,法巴都在加大投資中國的力度。“我們設定比較長期的計劃,準備在中國持續投資跟發展。”他說。
LPR利率改革帶來機遇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近年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話題。2019年8月,央行發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公告,推動貸款利率市場化,用改革的方法促進降低融資成本。今年3月,外匯交易中心試水掛鉤LPR的利率期權產品,以豐富利率衍生品序列,建立LPR波動率曲面。
賴長庚表示,中國借貸市場體量很大,其中80%以上都是發生在銀行體系的融資。“LPR最重要的一點是把80%在中國使用的借貸市場利率標準化、統一了,并讓央行貨幣政策及時傳導到LPR上。”他認為,這既是市場化的完全體現,也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利率市場化最重要的一步。
他指出,過去兩個月,幾乎每家銀行都在推行LPR,客戶的接受度也開始大幅提升,這是大勢所趨。對于法巴在內的外資銀行來說,最大的影響是可以從事基于LPR的利率互換(IRS)和期權。法巴積極參與其中,并且希望繼續開展。
目前,中國市場絕大多數利率風險對沖工具便是利率互換(IRS)。在LPR形成機制改革之前,國內掛鉤LPR的IRS業務規模較小。據中國貨幣網數據,2019年1-7月成交16筆,成交額為20.45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9年8-12月掛鉤LPR的IRS業務成交685筆,成交額為787.17億元。可以說,新的LPR面世之后,迅速帶火了利率互換交易的市場。
賴長庚介紹稱,法巴是首批參與基于LPR的IRS的。一般來說,全世界每個國家的國內市場所能產生出來的金融利益,除了簡單的借貸以外,還有因為借貸所引起的、必須做的風險規避時所產生的機會。在LPR出來以后,IRS、利率期權等衍生品業務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和機遇,這對外資銀行來說,是自從開放以來最重要的一個業務開展機會。
另一方面,賴長庚不希望市場發展太快,以目前的步驟來講是合適的。他解釋稱,中國市場非常大,一定是靠著大家對這個業務了解、使用性的增加,發展速度不會像非常淺的市場那樣快。“進得太快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恐怕還準備不及。”賴長庚說。
但他預測,再過一年以后,整個市場的發展就不會是線性的,可能會是一個跳躍式的增長。基于LPR的IRS或期權的增長,在6個月或9個月以后完全會是跳躍式的增長。
為了適應整個市場,現在的LPR報價實行按月發布。對于LPR改革方向有何建議?賴長庚表示,未來LPR報價發布頻率會更高。
“隨著市場化的邁進,尤其是利率政策的變化,可能比現在來得更緊更密,很有可能像國外一樣,也許不是一個月調一次,而是兩個禮拜調一次,或者一個禮拜調一次。在這種情況之下,客戶對于利率風險規避的警覺性跟要求就會更提高。這一切當然還需要一點時間,但是慢慢的完善應該是在既有的基礎、期限上,或者是銀行對市場的掌握上會做更多的調整,但是目前基本上架構已經完成。”他說。
金融開放充滿期待
新一輪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中,國家相關部門針對外資金融機構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賴長庚表示,這對包括法巴在內的海外金融機構來說是非常歡迎和期待的。
一方面,金融開放對外資非常重要,因為外資會帶來一些新的思考、風險管理的方式,能開始支援國內實體經濟。當前國內經濟形態開始發生轉變,表現為原來依賴大量外貿作為經濟主體在這幾年內慢慢轉向國內經濟。“因此轉向國內經濟就表示必須在國內的市場,尤其是債市或者股票市場,做很多的調整和改進,讓這兩個市場能夠真正的支持國內的公司與企業。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外資銀行開放代表著外資銀行可以帶來新的產品、新的思維來豐富債市和股市。”
另一方面,金融開放對整個產業也產生新的價值。賴長庚表示,“當開放了外資、開放了新產品、例如基于LPR的IRS跟期權就創造了新的業務、新的產值。外資銀行對這個開放,是完全充滿了期待的。”
賴長庚認為,金融開放不應僅局限于市場準入,也要重視市場治理和產品發展。市場準入方面,過去幾年,對于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的開放步伐一直很快,例如是否能進中國成立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但另一方面,“我們讓這些外資進來,是希望他們帶來新的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協助兩個市場里面對中國企業或者中國銀行能發展更好的規避風險的技巧或者得到新的融資的工具。因此,我認為最重要的除了市場準入的話,在市場治理跟產品發展方面,恐怕還要讓外資銀行有更容易得到發展業務機會。”
2019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明確放寬對擬設外資銀行的股東以及擬設分行的外國銀行的條件;降低外國銀行分行吸收人民幣存款的業務門檻;調整對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的監管要求等。這也被解讀為給了在華外資行的“國民待遇”。
對此,賴長庚表示,事實上,多年來外資銀行都要求國民待遇。他指出,中國的銀行市場是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市場。因此,外資銀行要求的國民待遇,通常是指在市場準入方面能享有像中國銀行進入各種不同市場一樣的待遇。但是在國民待遇項下,希望把外資行視為所有的全體國民在一般的治理項下都變成國民化,那外資銀行進來后,就開始重新調試公司治理。“我們也希望監管能夠看中我們的特殊貢獻,或者我們在某方面可以對國家做出特別貢獻的地方,讓我們能夠不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國民待遇的方式,讓我們也能發揮我們特長來替中國服務。”
賴長庚認為,法巴的特長集中在金融產品和治理方面。“我們在全世界80多個地方有分行或者有代表處。法巴經過那么多次的金融風險,對維持風險的控管是經過實證的,也是經過危機處理的。所以對于產品、對于風險的控管是我們特色。在整個金融市場開放同時,你們絕對需要具有經驗產品跟風險的管理者。”
過去的一年來,法巴在金融開放的新舉措中先行先試。2019年9月,法巴從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NAFMII)獲得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A類主承銷業務資質,成為首批獲得該項資質的兩家外資銀行之一。獲得這一資質后,法巴在同年12月和中信銀行聯合主承中國環球租賃發行的超短融,發行規模為5億元,期限為16天。
賴長庚表示,中國目前的融資管道中,最大的還是銀行借貸融資,占整個中國融資的80%左右。因此債券市場是分散融資來源的一個方向。對法巴來說,接下去幾年的營業策略中會除了單純直接融資之外,從債券市場方面來說,這是在中國業務發展主軸和重點項目。
他透露,到目前為止,法巴已經成為第一個擔當的超短融主承,現在也在取得中長期債券主承的一些案件。“除此之外,我們在ABS或者是在其他的熊貓債方面一直有成就,我們認為這方面業務發展,完全不可限量。”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
2020,人民銀行、上海市政府等5部門共同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從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方面提出30條具體措施,進一步支持金融開放舉措率先在上海落地。
賴長庚表示,發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尤其在目前的環境之下,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項。而長三角的人口和經濟形態非常重要,是激勵國內經濟和消費發展的重要基地。新長三角的發展,某種程度上是在激勵國內經濟的發展,以國內經濟作為主軸的一個發展。
過去幾年,大多數外資銀行的主軸發展從海外跨境業務慢慢轉向國內業務,即本地化。在這種轉變上,賴長庚認為,外資銀行可能比其他行業的大型跨國企業晚了10-15年。“我們先前注意到跨境業務,現在我們注意到以國內市場作為主軸的利率業務以及國內經濟的醫療、綠色作為主軸的業務。所以這一切的變化,對我們外資銀行來講是一個必然的變化,我們也愿意跟著這個變化而增長。”
歷屆陸家嘴論壇見證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成長進步。今年又是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收官年”,作為一家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外資銀行,法巴將如何支持這兩方面的建設和發展呢?
他表示,法巴最大的支持是加大在金融方面的投資,包括母公司法國巴黎銀行還有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一直在加大中國投資的力度。“我們設定比較長期的計劃,準備在中國持續投資跟發展,當然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本地政府,還有國家對于這些方面的支持。對我們來說,以中國作為主軸發展,這兩個政策是在砥礪我們更努力的朝這個方向前進。”
疫情沖擊下的金融科技創新思考
今年的新冠疫情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和沖擊。賴長庚表示,中國大概是第一個進入疫情、也是第一個出來的。
“一般來講,我們原本預測中國經濟在這一次疫情之下會有一個V型反轉。現在我們認為整個中國經濟的反轉會像耐克的鉤型。我們對中國還是持續看好。有時候我們在中國、只關注中國的時候,完全忽略了周邊相對的形勢變化,當與相對來看的話,我們對中國其實是充滿信心的。”他表示。
談及疫情對銀行業的影響,賴長庚表示,這會促使其思考法巴接下來的營業模式。“直觀來講,我們對于所謂的信用成本會不會增加,對于實體經濟支援會不會有新的考量因素。但是對銀行來說,這些都會過去的,這些是暫時性的因素。這一次疫情,讓我們思考最大的反而是金融技術、金融科技。”
在他看來,客戶可能因疫情受到沖擊、經濟恢復速度比較慢,但在一兩年內這些會自然而然地被撫平。“對我們最大的影響是什么產業會是新的產業,我們工作模式會是怎么樣,金融科技變化怎么樣,這才是我們銀行業要考慮的。”賴長庚如此感嘆,對法巴來說,中國對金融科技的采用和領會大概是全世界最快的國家,看著中國經濟變化的同時,可以親身感受學習中國銀行業迎接疫情挑戰時以及疫后對金融科技或者其他的創新想法。
“對我們來講,不但可以學、可以觀摩,更何況我們也許有一天可以利用在世界其他的地方。”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