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初以來,亞馬遜已削減超2.7萬個崗位。
螞蟻集團啟動2025“螞蟻InTech獎”提名,旨在支持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青年學者和博士生,提供科研資金。獎項包括“科技獎”和“獎學金”,聚焦AGI、具身智能、數字醫學、數據處理與安全隱私技術四大前沿領域。獎項通過提名推薦制,由學術單位和專家推薦,指導委員會負責終審。申報截止至2025年7月31日,結果將于9月11日頒獎典禮上公布。
市場期待國產GPU新股,“主要看這一波上市能否帶來板塊的虹吸效應”。
新成立的實驗室將由Scale AI前首席執行官汪滔擔任首席人工智能官。
知情人士稱,蘋果有意改用Anthropic或OpenAI的技術支持Siri升級。
燧原科技: 旗下智算中心通過信通院萬卡推理集群測試;上海醫療機構開源首個病理模型;越疆科技開啟人形機器人全球量產交付。
公司股價在今日開盤即觸及“20cm”跌停。
華為于2025年6月30日宣布開源其盤古7B稠密模型和盤古Pro MoE 72B混合專家模型,以及基于昇騰的模型推理技術。
港府大力推動創科產業,但人才供不應求情況加劇。
打破國際壟斷的故事正在上演。
馬斯克:AI和機器人技術將在10年內導致預算盈余和經濟大規模增長;廣東省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阿里通義千問推出多模態模型Qwen VLo。
“AI行業的一個共識是‘不垂直,就會死’。” 對科技行業來說,垂直意味著要找到具體落地場景、滿足具體行業的需求。
Neuralink計劃2026年幫助失明者重獲視覺。
對于新玩家來說,要抓緊時間逾越技術的高門檻,還要趕上量產速度,其中的競爭難度和壓力并不小。
微軟下一代Maia人工智能芯片據悉推遲發布;騰訊開源混元-A13B模型;可靈AI全系模型上線“視頻音效”功能;中國自主研發首套航空運輸大模型發布。
編者按:在中國的科技產業鏈上,有很多這樣的企業:他們做著非常精細的鉸鏈,非常敏銳的傳感器,這些藏在產品內部小小的零件,讓中國科技的巨大齒輪轉動起來。然而,作為中國科技奇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是這些企業的產品,還是背后的企業家,都在聚光燈之外的角落工作,他們是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國產科技的無冕之王。他們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太多值得聆聽的想法。為中國企業家持續創造價值,仰望聯合界面新聞,共同推出新科技領航人物訪談紀錄片《潮起》,講述這些科技制造業背后的企業家們超越極致,尋求突破的商業故事。
小米汽車首戰即決戰。2024年,小米SU7首戰告捷。從眼下的情形看來,小米YU7這場第二戰似乎也不容差池。
智駕和機器人崗位量暴增28倍;周云杰:海爾已成立機器人事業部,會與宇樹探討合作;領益智造官宣進軍機器人領域。
AQ提供健康科普、就診咨詢、報告解讀、健康檔案等AI功能。
汽車之外,這場發布會最大的產品主角是小米AI眼鏡。